騎樓小吃街深受市民游客歡迎。 記者 張洋 攝
街巷改造
古舊街巷換新顏
文化內涵,是一座城市的魅力與靈魂。融入市井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散落在古街古巷中,曾經年久失修,使得許多老街區原本古色古香的小街巷失去應有的光彩。為此,海口將改造和保護密切結合,堅持修舊如舊、以古為新的原則,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古街巷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紛紛換上新顏,托起人們心中那一抹歷久彌珍的鄉愁。
長253米的培龍市場后街,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街巷,由于長年疏于管理維護,路面坑洼不平,地下排水設施堵塞缺少疏通,路燈暗淡。“每次只要下大雨,路面上遍地都是小水坑,積水嚴重。”府城街道辦工作人員符至怡說,正是升級改造工程,讓這條老街巷煥發新貌。
現在,每到晚上,家住府城的“老海口”吳愛明就喜歡到旁邊培龍市場后街散步,寬敞整潔的地面上,電動車停放有序,看不到沿街店鋪出店經營,占道的攤販也不見了蹤影。記者看到,培龍市場后街入口處立著紅色的高大門樓,公共通道鋪上了青石磚,兩側的多層建筑立面一派瓊北古建筑風格,成為集休閑娛樂、餐飲美食、購物消費為一體的古城文化特色美食街。
該美食街是海口瓊山“瓊臺復興”計劃的杰作。瓊山對培龍后街等一批古街巷全面升級改造,在有效保護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重新展現千年古城墻下的特色美食文化風采。在上月底的開市首日晚上,就迎來近3萬人次品海南特色美食,賞千年福地。
得益于對包括忠介路、培龍市場后街、宗伯里一橫街等一批古街巷修舊如舊地改造,歷史悠久的府城文化街區重新煥發了活力,而海口另一張歷史文化名片——騎樓老街同樣在久久為功的提升過程中實現了蝶變,成為備受市民游客青睞的文化地標。
便民服務
暢享便民新生活
從小在西門外社區長大的蔣明對今年啟用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里配備齊全的超市、裁縫鋪、小百貨、餐飲店、美發店等如數家珍,“現在走出家門,在社區里吃啥買啥都可以搞定。”
走出家門不到15分鐘,就可以吃上早餐,找得到平價理發店,日用小百貨應有盡有……海口近40個便民生活圈陸續投用,家門口“一站式”解決日常瑣事的便民場景漸成市民生活常態。
海口按照“業態缺啥補啥,問需問計于民”的思路,推進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統一規范店鋪招牌,把美食、購物、理發、配鎖、修自行車、修鞋、手機貼膜、縫紉等生活服務類行業集中起來,在路口制作便民服務站點分布示意圖。同時,積極吸納流動攤販和低收入困難群眾,讓其入店經營。
農貿市場改造,讓市民享受超市般的買菜體驗。不僅購物環境變好了,農貿市場改造還標配檢測室,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剛走進改造后的龍舌坡菜市場,眼前的景象讓人眼睛一亮:干凈整潔的環境,地面基本沒衛生死角,空氣中彌漫著瓜果的芳香,還有新鮮蔬菜的宜人清新味,許多附近市民穿梭其間選購中意的食材。“不僅讓市民買得舒心,更要買得放心。”市場負責人說,為保障食品安全,市場建成了專業的果蔬農殘免費檢測室,每天都會有專業的工作人員隨機抽樣檢測,并把檢測過程和結果公示在市場正門口的壁掛大電視上,讓消費者監督。
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競爭力
桂林洋經濟開發區打造的“風情小鎮”,實現了區域功能的提檔升級。對臨街建筑立面、戶外設施及屋頂設置改造,還涵蓋街道園林綠化景觀、柏油路面、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路燈改造等工程。在提升風情小鎮“面子”的同時,還對“里子”項目多條道路的地下管網進行全面貫通及修復。
海口精細化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深入踐行“繡花式管理”,完善城市功能,筑牢民生“里子”,讓老百姓更添幸福獲得感。走進海墾街道雙創廣場,三五孩童正在追逐打鬧,不時傳來銀鈴般的童聲,附近的老人紛紛走出家門,在整潔的廣場上遛著彎。而曾經的雙創廣場,是街道重點整治的36畝“糟心地”,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嚴重,儼然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自從今年首個雙創廣場投入使用后,瓊山雙創廣場、高登社區雙創廣場、城西鎮頭鋪村雙創廣場等同樣揮別了往昔的臟亂差,變身家門口的靚麗休閑廣場。
海口還統籌推進實施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三無”小區改造、“三園合一”等民生工程,扮靚了大街小巷的風景。
健全聯合執法機制,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創衛”喚醒了城市的精氣神,激活了城市管理的活力,換來不斷提高的市民生活幸福指數。行走在長康路,清清爽爽的步行街,路面干凈整潔,商鋪規范有序,街旁盛開的三角梅吐露芬芳。而曾經,海口市民眼中,長康路卻是這樣一番景象:賣菜的、買菜的、停車帶貨的,占了一路,堵了一路,臟了一路。長康路的華麗蝶變,是城市警察支隊高效破解城市管理頑疾的真實寫照,是海口“公安+城管”聯合執法模式結下的碩果之一。
“公安+城管”模式同頻共振打擊城市管理“老賴”,城管隊伍下沉社區提升執法效率,設立專項巡回法庭護航城市管理,文明柔性執法彰顯城市管理的人文關懷……“創衛”,讓城市管理迸發活力,城市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用心經營城市,用情修復城市,民本椰城書寫幸福讀本。不忘為民、惠民初心,海口加速推進城市更新,打造城市建設升級版,加速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讓老百姓擁有越來越高的生活品質,收獲越來越多的幸福感。
修舊如舊老街巷?古色古香新景觀
走在府城仁和巷火山巖鋪就的青石路上,干凈整潔的古巷,一道彎曲不見底的巷路伸向遠方。仁和巷始建明代,距今有600多年歷史,原稱夏宅巷,因為巷子里出了個明代正三品官夏升而得名,西起靖南街,西至瓊臺書院,全長380米,寬兩米,是全城中最彎曲的巷。“曲徑通幽處,古宅處處有。”文莊社區工作人員許媛說,按照修舊如舊、以古為新的原則,經過3個多月的全面升級改造,這條古街巷一步一景,滿眼古色古香。
在海口,有許多仁和巷這樣的老街,分布在府城地區、騎樓老街等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是城市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底蘊,它們是“老海口”心靈深處的不滅印記,是新海口人熟悉海口歷史的“活化石”。
在“創衛”過程中,海口堅持修舊如舊,像保護眼睛一樣愛護這些古跡,匠心修繕,原汁原味呈現歷史本色,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底色,使置身其中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了跨越時空襲來的歷史芬芳,厚重的底蘊沁人心脾。以府城地區為例,府城許多古巷都有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歷史,尤以“七井八巷十三街”為代表,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然而以往囿于種種原因,古街巷并沒有得到妥善保護,破損嚴重,亟待修繕。瓊山區加快推進瓊臺復興計劃,通過持續的整飭活化,讓老街煥發新活力。
在同屬于府城老街的宗伯里一橫街,在保留原來老建筑的基礎上,把各類管線規整入地,把廣告牌匾和建筑外掛設施拆除、內置和遮擋,以灰色為主色的瓊古建筑元素風格為主,對沿街風貌進行優化升級,打造成為具有瓊北古韻風情的商業步行街。
記者曹馬志
(海口網7月18日訊)
?
?
相關鏈接:
全方位回顧 海口“創衛”盤點今起與讀者見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