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視頻在網絡傳播并引發大量關注。視頻中,有人假借所謂“科學實驗”,造謠某品牌紫菜為塑料制品假冒,引起恐慌。如今,食品安全謠言已成泛濫之勢。據統計,在各種網絡謠言中,食品類謠言占到45%,食安問題已經成為網絡造謠、傳謠的重災區(6月21日人民日報)。
在食品安全領域,類似“塑料紫菜”這樣的網上造謠、傳謠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從“紙餡肉包子”到“棉花肉松”;從“低鈉鹽是奪命鹽”到“塑料大米”;從“草莓乙草胺超標可能會致癌”到“帶刺帶花的黃瓜會導致不孕”;從“無籽葡萄致不育”到“吃香蕉致癌”……食品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社會神經。在給食品生產者和商家帶來嚴重損失的同時,也使廣大民眾生活在恐懼之中。
食品謠言之所以有人信,問題在于其有生存的土壤。民眾容易聽信謠言與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所引起的焦慮感有關。目前民眾對食品安全滿意度較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引發公眾的焦慮情緒。如之前出現的毒生姜、無根豆芽,病死豬肉、硫磺熏制食品、甲醛浸泡食品等等,一些農產品曾經出現過使用激素、催熟劑等情況,還有存在農藥殘留等。因而,廣大民眾對食品安全在心理上存在著陰影,面對食品安全謠言時難以甄別真偽,本著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雖明知這些內容非常荒謬、可信度低,也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由于傳播速度極快,謠言會迅速發酵。
食品謠言之所以有人信,還有一個原因是出現謠言后,有關部門、有關專家對此沒有及時出來辟謠。有的專家甚至跟在后面用一些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話糊弄民眾,更有一些媒體為了提高所謂的收視率、點擊率,對這種謠言進行沒有底線的炒作,從而使事態越搞越大。等有關部門出來正式辟謠時,后果已造成,影響已難以挽回。像不久前的“塑料紫菜”謠言,在2月17日至3月28日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內,黑龍江、廣西、甘肅等地多家超市下架視頻中出現的某紫菜產品,18家經銷商退貨,退貨金額高達468萬余元。
有人之所以發布相關謠言,肯定有其目的。一些人是為博取眼球、賺取熱度:有的將舊聞翻炒、掐頭去尾、虛實摻雜,并通過視頻剪接,“制造”真相;有的則變換表現形式,從文字、圖片“升級”到動畫、直播等,吸引眼球;有的甚至借助所謂“專家”發聲,編造“最新研究成果”欺騙民眾。也有極個別人是為牟取不法利益而對食品生產銷售企業、在售食品編造謠言,有意抹黑,打壓競爭對手等等。出現食品謠言事件后,有關部門如果不認真去追究謠言發布者和傳播者、相關網絡和媒體的責任的話,謠言傳播會越來越肆意,謠言也越來越多。
鏟除食品謠言產生的土壤,一方面要加強食品安全的管理,只有讓百姓天天都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讓不法分子不能生產有毒食品,才能讓民眾對食品安全更加信任,對謠言不再輕易相信;另一方面,在出現謠言后,要及時辟謠,而且要讓人信服。此外,還要準確查找制造食品安全謠言的源頭,對發布謠言和傳播謠言者進行堅決打擊,讓他們付出代價。同時,要加強公共安全領域尤其是食品安全領域的科學知識普及以及宣傳引導,增強民眾辨別謠言的能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