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笑佛”之稱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杰忠6月18日辭世。人們在痛惜的同時,不禁再次生出疑慮: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次凋零,屬于他們那個年代的藝術范式會不會漸行漸遠?那些來自生活的藝術,會不會被濃重的商業化運作所取代?
與絕大多數老一輩藝術家一樣,唐杰忠的人生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出生在北京的一個貧寒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參加了革命。雖然身為文藝兵,但他在部隊里沒有任何特殊待遇,跟普通戰士一樣行軍打仗。1949年4月至10月,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硬是從天津一步一步走到了廣州。行軍路上的見聞感想,成為他藝術創作的豐富素材。
老一輩藝術家的共同特點,就是從來不因為從事藝術就身份特殊化。他們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與火熱生活打成一片。他們深深扎根于廣闊的社會生活之中,深刻地體驗社會和人生,感悟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審美標準,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基本情感,專注于藝術的提煉,最終以生活為源泉,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使藝術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唐杰忠和姜昆表演的經典相聲作品《虎口遐想》,充分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的鮮明特征。從作品的題材,到作品密集的“笑點”,處處都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可見、可聞、可感的素材。藝術家對這些平易近人、樸實無華的素材加以提煉,端出來的就是一件冒著生活熱度、散發著生活氣息的藝術佳作。很難想象,沒有真實生活經驗和細致生活觀察,只會閉門造車的書齋型文藝工作者,能夠創作出如此新鮮活潑、熱氣騰騰的文藝作品。
相聲藝術產生于市井,風行于草根。鮮活、俚俗、詼諧、幽默、諷刺,這是相聲藝術最鮮明的特征。如果相聲演員脫離了群眾,脫離了生活,在優厚的物質條件下養尊處優,那么相聲藝術就失去了源頭活水,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這些年來,相聲藝術經歷過持續的低迷。在舞臺上,一些曾經創作過經典作品的相聲演員漸漸成為尷尬的存在,淪為舞臺上十足的“雞肋”。
在傳統社會里,演出就是相聲演員的“吃飯家伙”,所以相聲從來都不排斥商業化和娛樂性。但在目前市場化、商業化的演出中,一些基本的行業規則卻受到了損害。為了形成票房號召力,相聲行業也采用明星制、名人制,靠打造“名角大腕”來獲得商業成功。然而,在缺乏系統性規范的情況下,成名成角與學藝之間,與藝術創作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頻繁浮出水面。年輕的相聲演員,應該從唐杰忠等老一輩相聲藝術家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創作中借鑒經驗,努力探索出一條新路。
發展相聲、繁榮藝術是相聲演員共同的責任。如何接好前輩傳下來的接力棒,探索出符合時代特點和自身定位的發揚相聲藝術的途徑,應該是當前后輩相聲演員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