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11日,紀念清末舉人劉大鵬誕辰160周年暨《晉水圖志》出版座談會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赤橋村舉行。其著作《晉水圖志》介紹了晉祠附近30多個村莊的水利設施、用水情況和水權紛爭。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清末舉人劉大鵬《晉水圖志》出版 展現山西鄉村用水權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7-06-11 21:11

      清末舉人著作《晉水圖志》出版座談會1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晉水圖志》介紹了晉祠附近村莊的水利設施、用水情況和水權紛爭。圖為劉大鵬畫的晉水源流圖。李娜 攝

      11日,紀念清末舉人劉大鵬誕辰160周年暨《晉水圖志》出版座談會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赤橋村舉行。其著作《晉水圖志》介紹了晉祠附近30多個村莊的水利設施、用水情況和水權紛爭。

      據了解,劉大鵬為清末舉人,出生于1857年,于1942年去世,在世85年,是太原市赤橋村人。他字友鳳,號臥虎山人,先在私塾先生劉麗中門下讀書16年,后在太原縣桐封書院、太原府崇修書院學習10年。他的老師楊深秀是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完成學業后,劉大鵬在太谷縣當了21年私塾先生,后到太原縣女子學校任教10余年。

      清末舉人著作《晉水圖志》出版座談會1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晉水圖志》介紹了晉祠附近村莊的水利設施、用水情況和水權紛爭。圖為劉大鵬書房“退想齋”。李娜 攝

      劉大鵬一生曾務農、務工、開煤窯、經商、教書、寫書,他從34歲時開始記日記,直到臨終前5日,連續寫了51年的日記,約200余本,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清末民初、抗戰期間所發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是歷史的縮影。

      劉大鵬生活的赤橋村位于晉祠附近,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是奉祀西周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宇。《山海經》有云:“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晉水三源,分別為難老泉、善利泉和魚沼泉,難老泉為主泉,因此晉祠附近的村莊種有大量稻谷。

      據太原市地方志學會理事、山西晉祠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王玉明介紹,《晉水圖志》又名《晉水志》,成稿于1907年中秋節前夕,共十三卷,至今已110年歷史。在該書中,《晉水圖志》真實地記錄了晉水源流,各村的分水口、水磨等水利設施,祭祀,以及因爭奪水資源而引起的紛爭,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地方文獻。

      王玉明說,1942年,劉大鵬去世后,其著作《退想齋日記》、《晉祠志》、《晉水圖志》等,由其妻子史竹樓、五兒子劉瑜等家人保管,文革時,很多著作不幸散失。

      近日由太原市晉祠博物館編、三晉出版社出版的《晉水圖志》一至四卷,手稿由赤橋村村民溫潔提供。

      清末舉人著作《晉水圖志》出版座談會1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晉水圖志》介紹了晉祠附近村莊的水利設施、用水情況和水權紛爭。圖為此次出版的《晉水圖志》。李娜 攝

      溫潔說,讀高中時,他暑假在家休息,發現村里來了一個文物販子,想要以10元錢從一位老奶奶手中買走此書,就以15元的價錢買回這本書,“那時候我一個月的伙食費才10元,這本書一直被墊在那位老奶奶家中的棺材板下,才保存下來”。

      王玉明說,中國自古以來是農耕社會,水源對農民來說至關重要,從《晉水圖志》的目錄中可以看到,該書第十卷記錄了附近村莊因用水起的紛爭,在歷經晉祠古堡無存、晉水斷流、該書中大多數碑文已毀、許多文化民俗傳統失傳的情況下,這部手稿倍顯珍貴,“可惜后面的九卷找不到了”。

      此前,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系教授沈艾娣以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為核心材料,創作了《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一書。沈艾娣在該書中文版的序言中表示,她所預想的讀者是英國和美國大學的本科生,目的是用劉大鵬的故事向西方的大學生介紹近代中國的鄉村,為他們展現20世紀前期一個中國鄉村日常生活的鮮活面貌,也希望能夠讓這些西方學生反思現代性所帶來的悲劇。

      該座談會由山西晉祠文化研究會、太原市晉祠博物館、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單位舉辦。(完)

    ?

    ?

    相關鏈接:

    國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座談會舉行
    學者呼吁整理出版舊體詩詞文獻:不薄新詩愛舊詩
    海口市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依法凈化校園周邊文化市場 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嘉德講堂》出版?集萃文博專家講座精華

    ?

    相關鏈接:
    《嘉德講堂》出版?集萃文博專家講座精華
    海口市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依法凈化校園周邊文化市場 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學者呼吁整理出版舊體詩詞文獻:不薄新詩愛舊詩
    國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座談會舉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娜] [編輯:(見習)李謝菲]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