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隨著時代進步,公眾的綠色生活意識逐步提高,社會變化也顯而易見。“光盤行動”帶來節約時尚、亂扔垃圾現象有所改觀、共享經濟推動資源節約。但一些事實仍然觸目驚心:我國每年快遞包裝造成的垃圾可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膠帶總長可繞赤道425圈、餐飲食物浪費量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此外,沙塵侵擾、霧霾圍城、“毒地”頻現都在提醒人們,綠色發展目標道阻且長,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迫在眉睫。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綠色,更多地取決于我們自己。能否以更多公交、自行車、步行取代開車出行;離開辦公室時,能否關掉空調、電腦、電燈;當一周收入足以支付一次盛宴時,能否抑制“寧剩勿光”的沖動……生態環境是“易碎品”,維護好它需要每個人的切實行動。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打造綠色生活單憑個人自覺又是不夠的,還需要制度的推動和保障。例如,推廣綠色家電、綠色建材和新能源汽車;開展全民節能、節水行動,深入實施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力有序有效發展共享經濟。通過教育、宣傳,讓綠色理念更好地融入社會主流價值,在社會發展的血液中注入“綠色基因”。
我們的生活方式綠色嗎?這不僅關乎我們自己,更關系到子孫后代。對自然資源環境的過度索取、享用,更是透支子孫后代的生活資源。當代人要選擇何種生活方式,未來的子孫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們依賴于作為先輩的我們。能否自我約束、自我節制,以綠色生活促進綠色發展,考驗著最追求“謀及子孫”民族的每一個當代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