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鄴城遺址待挖掘的舍利函(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石家莊5月21日電(記者范世輝)鄴城考古專家近日公開披露,之前在鄴城遺址挖掘出的舍利函保存完整,發現可能用于盛放舍利的長頸玻璃小瓶以及瑪瑙珠、白玉髓環、玉髓珠等“寶貝”。初步研究,確認其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舍利函之一。
據介紹,舍利函發現于鄴城遺址核桃園1號基址,這里是北齊皇家佛寺大莊嚴寺佛塔的遺存。近方形的舍利函位于大莊嚴寺塔基基礎中心夯土面2.3米的下方,舍利函的四角外側分別擺放一個青釉小罐,南面偏東處還有一個較大的青釉罐,罐內置放各類珠飾。
舍利函為青石質,略呈正方體,由函蓋和函身兩部分組成,長42.5-44厘米、寬36-38厘米。石函通體較為粗糙,未經打磨,有鑿刻痕跡,函身上邊緣四角刻有字跡。
出土石函保存完好,其包括相對完整器物98件:有殘存水銀的長頸玻璃瓶;有圓形、橢圓形和棱錐形中部穿孔的瑪瑙珠;有透明的白玉髓、乳白色圓形的玉髓珠和無色透明的水晶半球飾;還有琥珀珠、玻璃珠、銅簪等等。
“舍利函內放置物品多與佛經中的七寶有關,而長頸玻璃小瓶可能屬于舍利瓶,小瓶中所盛水銀可以理解為舍利的替代物。”鄴城考古隊專家介紹,舍利函是佛教圣物,是盛放佛祖或高僧火化后尸骨的容器,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據了解,舍利函最早發現于2014年,發現后隨即展開挖掘,并委托國家權威部門對發現的物品進行鑒定。直到近日,考古鑒定的有關情況才被詳細披露。
鄴城考古隊專家介紹,目前發現的與舍利埋藏遺跡或遺物有關的北朝佛塔塔基中,有的石函雖未被盜掘,但石函與塔基營造之間的關系并不明確。有的則因盜掘破壞,出土遺物寥寥,難以了解瘞埋與營造關系、瘞埋內涵等信息。大莊嚴寺塔基出土的舍利石函,不僅反映了方形木塔基礎部分建筑程序與埋藏禮儀之間的關系,其出土的遺物也是研究中國早期佛塔埋藏制度的珍貴資料。
?
?
?
相關鏈接:
海口公交平臺將推預約功能 市民可“預約”公交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