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城街地處武漢新洲區城關,1905年建校的邾城街第一小學,是新洲區唯一一所百年老校。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涌進城鎮,這所小學被4331名學生擠成了武漢市在校生人數最多的小學,大大超過學校承受的3000人極限。4331名學生、70個班級分布在3棟各有4層的教學樓里,8點一到,70個班的學生走出教室列隊,擠滿每一條走廊。因學生太多上廁所都要進行詳細分配,每天有保安站“廁所安全崗”。
看到這樣的報道,真為這所學校的辦學捏一把汗,這完全就是在走鋼絲辦學,稍有不慎,就會出重大安全事故。在筆者看來,對于這所小學,不能指望通過嚴格的管理,消除安全隱患,不能等出了事故之后再彌補——今年3月,河南省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就因學生如廁發生一起踩踏事故,該校就嚴重超標辦學。眼下,必須追究當地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責任,上級教育管理部門,不能縱容嚴重超標的學校辦學,要通過“回流”與分流方式,解決超大規模辦學問題。
教育部要求完全小學不超過30個班,即一個年級5個班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規模太大,不但會有很大的管理難度,而且也很難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學校的教學管理特點是集中上課、集中下課,學生上課時,學校校園很平靜,但一旦下課,就可能是“千軍萬馬”。當學校規模超過校園的承載力時,就很容易引發嚴重安全事故。在發達國家,學校的建設都嚴控規模,當超過一定規模時,就必須分設學校。這是由學校的管理特點與教育要求決定的。
但我國的中小學辦學規模,卻并沒有嚴格落實教育部的規定,尤其是在不發達農村地區,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辦超大規模學校的思路。學校整體規模與具體班額遠大于教育部規定的規模。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地方政府的理由是城鎮化背景下,村民都想進城送子到城鎮求學,像武漢這所學校,地方政府就解釋,有一半學生來自農村。于是出現村(校)空,城鎮(校)擠的問題。這一理由其實站不住腳,如果村小能辦好,村民可以在村里就接受好的教育,會送孩子進城嗎?村民送孩子進城求學是因政府把村小撤掉以及保留的村小質量太低。這是當初農村盲目撤點并校的后遺癥之一。
再者,就是孩子進城讀書,也不能就不顧規模限制,讓原來的學校超負荷運轉。政府應該加大學校建設力度。比如,武漢這所小學的學生數,是不可能由一所學校容納的,應該再建兩到三所學校,才能接納。那么,為何地方政府不投入興建學校呢?目前,不能只是感慨學校辦學如此擁擠,而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不能縱容這種存有嚴重安全隱患的學校繼續辦學。鄉村地區的城鎮學校嚴重超標,與上級教育監管部門沒有按辦學規模規定嚴格監管,密不可分。
我國鄉鎮學校超大規模、超大班額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關注。國務院要求,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班額??稍趺聪?很多地方缺乏具體的行動。消除超標學校、超大班額,有兩條路徑,一是恢復重建鄉村學校,這需要政府部門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合理布局,同時,要重視對鄉村學校的投入,而不僅僅是低水平維持,低水平維持的鄉村校,無法吸引鄉村學生回流學習。目前有的地方抱怨,就是恢復了鄉村學校(教學點),可還是留不住孩子,這是因為這些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只是裝樣子維持。二是做好城鎮地區教育發展規劃,在城鎮地區根據適齡學生數新建城市學校,這方面,地方政府總以人口流入太快,城市教育發展速度跟不上來回應,但超標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夠,不管是保留、辦好村小,還是新增城市學校,增加師資,都需要教育經費。而一些地方政府發展鄉村教育的“戰略”,卻是怎樣節省教育投入。撤點并校,把孩子們往現有的城鎮學校裝就是最“省力省事”的選擇。加強監管、督導,要求各地政府履行教育投入責任是一方面,但必須意識到,對于我國不發達農村地區,僅由地方財政保障教育經費,消除嚴重超標的超大規模學校,是很難完成的任務。而必須改革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強化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省級統籌,并加大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才能解決我國鄉村教育當前的難題。教育部應該會同各省,全面摸清我國城鎮地區存在的嚴重超標學校,采取切實措施,明確中央、省、地方的責任,把學校的辦學規模降下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