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盲犬是視障人士的“眼睛”。去年,廣州成立了華南首個導盲犬基地。近日,一批導盲預備犬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進行了第一次搭乘公交車的實地訓練。
導盲犬,從一個有點陌生的概念,慢慢被越來越多的公眾所接受。比如《導盲犬小Q》等“催淚彈”,讓很多人認識到了導盲犬的作用。而此次導盲預備犬的“公交車初體驗”,本報全媒體進行了全程直播,參與觀看的網友超過40萬人次,可見導盲犬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導盲犬對視障人士而言非常重要,但問題是太稀有:全廣東只有1只“持證上崗”,而有數據表明全國也不到100只。相較之下,全國有超過1900萬視障人士,意味著能成功申請導盲犬的只是鳳毛麟角。好在,廣州的中國導盲犬南方示范基地,預計約半年后,就將迎來第一批“持證上崗”的導盲犬。
但不得不承認,短時間內很難為有需要的群體配足導盲犬。要為包括視障人士在內的殘障人士帶來更大生活便利,其實還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最基本的,比如在出行方面,能不能讓無障礙設施無處不在?能否杜絕占用盲道等行為?比如在應用現代技術方面,很多圖書館已經有了語音導覽等無障礙設備,更多的政府機關、辦事機構能否盡快跟上?
應當說,關愛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理念雙重進步的體現。我們能不能為殘障人士構建一個與健全人生活體驗差不多的“無障礙社會”?這不僅需要經濟投入,更需要理念轉變,需要法律和政策先行。曾開發了國內第一款盲人電子郵箱的創業者說,國外那些無障礙做得很好的公司,往往都是被法律“罰出來”的。但目前國內還缺乏這樣的機制,很多企業沒有“無障礙”意識。
本報曾刊登過一封在韓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的來信,讓我印象深刻。這名留學生感嘆,在韓國經常見到“障礙人”(“殘障人士”的韓語說法)活躍在各種場合。因為韓國法律對“障礙人”保護十分細致,有為殘障人士教育而建立的大學,有專門的宿舍,每列地鐵都設有可以停放輪椅的專用車廂……韓國的“障礙人”出生率并不高,但在公共場所卻時常看到他們的身影,就是因為完善的公共設施,讓“障礙人”學習、工作、生活沒有或很少有障礙。
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令人欣喜的是,人們越來越關注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而近年來無論是航空、地鐵等公共交通,還是大學教育、職業培訓等領域,都出臺了很多法律法規,保障殘障人士享有同等機會和便利程度。改變正一點點發生,這個“無障礙社會”也距離我們越來越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