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中醫世家,德藝雙馨,畢生與中醫結緣;他,不忘初心,懸壺濟世近80載,始終牽掛祖國醫學的振興……
首屆國醫大師、顏氏內科第二代傳人、同濟大學中醫研究所所長、“上海顏德馨中醫藥基金會”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顏德馨先生日前在上海逝世。數以千計的醫界后輩、病患及家屬23日前往送別。大師仙去,他關于“中醫當自強”“中醫一定要姓中”的呼吁和努力,銘刻在無數人心頭……
大醫精誠,傳承家學不忘初心
“顏老快90歲的時候,仍堅持每周來醫院坐診,而且次次都提前到,診室在大樓一側盡頭,他骨折后腿不好、拄著拐杖要慢慢走好久,每次經過,走廊里坐著的病人都會自發地站起來迎接他……”中醫心腦血管病專家、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韓天雄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
韓天雄師從顏德馨長子、全國名老中醫顏乾麟,2005年起長期在顏德馨工作室學習抄方,“顏老一生扎根杏林,他把對中醫的愛、對病人的愛滲透進自己的血液中。他對事業執著堅持,今年3月,他身體已經出現問題,面對前去探望的我們,他念念不忘的就是中醫學科的發展。他還一直非常關心后輩,常問候我們家中老人孩子情況,過年還要給孩子壓歲錢。”
顏德馨1920年11月出生于江蘇丹陽北草巷31號顏氏老宅。自12歲起,顏氏內科創始人顏亦魯先生開始令顏德馨學習《黃帝內經》,他常隨父親挑燈夜讀。1936年,16歲的顏德馨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中國醫學院破格錄取,并插班就讀一年級下學期,開始系統地接受中醫藥專業教育。新中國成立后,顏德馨放棄自設診所之高額收入,受聘于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
顏德馨對病人體貼入微,常常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強調簡、便、效、廉地治好患者。他的孫女顏瓊枝說:“爺爺從來不會兩三分鐘就看一個病人,他看一個病人至少要一刻鐘,認真詢問、解答、開方。”
2003年,顏德馨在非典流行期間,以82歲高齡勇挑重擔,奔走第一線。他擔任上海市中醫防治專家組顧問,市中醫治療指導組組長,同時還是市衛生局突發事件應急專家組成員,參加制定中醫中藥預防非典的方案,創制了“扶正祛邪方”,授權上海3家藥廠生產,同時上海市科委緊急將此列為科研項目,邊科研、邊防治。同時,顏德馨就非典病人發熱、氣促、纖維化、激素反應等進行防治指導,參加病人遠程會診,為進駐上海市傳染病醫院非典病房的中醫師進行指導,還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等。
厚積薄發,創立衡法推動中醫發展
顏德馨畢生以弘揚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事業為己任,長期從事中醫藥的臨床、科研、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工作。顏氏內科,醫術精湛、代代相傳,在滬上漸成影響,成為海派中醫內科主要學派之一。
“中醫給人的感覺就是幾千年留下來的東西仍在用,但爺爺常常告訴我們小輩,現在新的生活方式產生新的疾病,如何更好挖掘傳統、治療現代疾病,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繼承、發展。”顏瓊枝告訴記者。
在顏瓊枝和許多同行、后輩的眼中,顏德馨從醫的一個個階段就是不斷開拓創新的過程。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顏德馨根據疑難病癥的難愈復雜等特點,倡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則,為診治疑難病癥建立了一套理論和治療方法,并在臨床與實驗基礎上指出“氣虛血瘀是人體衰老的基本機制”,豐富和發展了中醫養生理論。
1992年,顏德馨發起創辦旨在促進中醫藥現代化、提高中醫藥學術地位的中醫藥研究中心——當代滬港臺中醫藥研究中心,在香港注冊成立,這是滬港臺中醫界首次打破地域界限而成立的學術研究機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針對中醫在產業化、市場化方面進展緩慢的現狀,顏德馨以兼容并蓄的態度、卓越的洞察力,積極開發臨床療效可靠的中成藥。上世紀80年代,他領銜推出第一代產品“衡法2號”,通過研究證實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環等作用,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世紀90年代,第二代產品“顏氏壽寶”研發成功,在美國推廣10余年,在北美地區影響非常廣泛,用于高脂血癥10余萬患者,并行銷加拿大等地。上世紀末,第三代產品“衡生顆粒”,銷量為全國中藥產品前10位。21世紀初創制的第四代產品通過對“衡生顆粒”拆方研究,篩選出新組方——調脂護脈方“行氣活血顆粒”,既保留了原方功效,又簡化了處方,療效頗佳。2003年,顏德馨的“衡法在調節血脂中的應用”被評為“中醫藥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2000年和2001年,顏德馨又將臨床應用多年的兩個中藥驗方:消渴方、醒腦方實施產業化。消渴方產業化之后名為“消渴清顆粒”,為純中藥制劑,主要針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同樣來自于顏德馨治療臨床老年性血管性癡呆病的“醒腦方”也已經完成臨床試驗,正在申報新藥證書和注冊批件。
堅守文化自信,“做好一個中醫”
“中醫的問題出在中醫自己身上,能救中醫的只有我們自己”,“現在用真正的中醫方法看病的中醫正越來越少”,“中醫不是不要學西醫的,而是應該強調怎么學”,“中醫不應該在結合中被忽略,在結合中被矮化”,“誰說中醫不能治急癥、重癥?”……
在長期的臨床和教學工作中,顏德馨發現當前的中醫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重“西”輕“中”的教育模式導致相當部分中醫學校的畢業生不會望聞問切,不懂八綱八法,不懂陰陽五行、辨證施治。這讓他深感擔憂:“現在中醫看病有點像蓋澆飯,西醫的飯加上中醫的料,一些醫生行醫多年都不會靈活開方,病人住院時開逍遙散,出院時還是逍遙散。”
1998年,顏德馨與全國名老中醫鄧鐵濤、任繼學等8位老中醫聯名上書高層領導,對他們當時所擔憂的諸多問題如中醫醫院合并為西醫醫院的一個科、中藥新藥的評審模式問題、中醫醫院醫藥分家以及中醫教育繼承等問題,列陳己見并提出合理建議,觀點明確中肯,得到領導們的大力支持,對中醫的發展影響深遠。
顏德馨常常以先哲墨子的話“志不堅,智不達”勉勵弟子,為了開辟一條傳承中醫之路,顏德馨敢于挑戰當前的中醫教育西化的弊端,建議建設真正能傳承中醫的臨床實習基地。在有關部委支持下,2008年11月24日,在顏德馨等一批國醫大師的呼吁倡導下,首次在綜合性大學進行中醫教育改革試點的“同濟大學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培養項目先后舉辦二期,共招收20余名具有中醫博士學位的中醫師進行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為推廣顏氏內科學術經驗和弘揚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績。
“顏老經常說,中醫要堅持自己的特色,不管治療還是用藥,都要用中醫的頭腦來分析,要堅持整體的辨證論治。”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夏韻告訴記者,“從醫這些年,從科研到診療,不管是扎根科室,還是開班帶徒,他都是這樣一以貫之。”
?
?
相關鏈接:
濕冷天氣乍暖還寒?名中醫教你防流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