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李永安拿出工具,哼著小曲,準備下地照料自己“責任田”內的20畝水稻。
面朝黃土背朝天,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李永安,同樣是種地,身份卻發生了變化。從自給自足的農民變成了有租金、工資、分紅等多項收入的景區職員,收入一路攀升。這些喜人的變化,得益于農旅融合示范項目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的開發建設。這個67%員工是本地村民的景區,以綠油油、金燦燦地水稻和南繁育種為載體,刷新著三亞旅游市場的縱深。南國都市報記者了解到,經過2個多月的試營業,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將于本月正式開園。
灣坡村村民成了水稻公園職工。
變化
農民成了“上班族”,收租金還領薪水
50歲的李永安,是三亞海棠區灣坡村的村民。如今,他每天仍戴著草帽、站在村中熟悉的土地上辛勤耕種。和以前相比,每天干的活是一樣的,但收入卻芝麻開花節節高。原來,融入海棠灣開發建設大潮中的他,有了新的身份——水稻公園職工。
在水稻公園里,李永安的具體工作是負責20畝水稻種植,從播種到收獲都由他一個人負責,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農民對土地很有感情,同樣是種地,收入卻大不一樣,心里美啊。”李永安是水稻公園第一批職工,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他,以前自己種地時,每年只有不足5萬元收入,要維持一家6口人生活。如今,他把自家6畝地租給了景區,每年每畝地能收1500元租金,同時在景區里打工,每個月還能領2700元工資,“這還單是我一個人的收入,現在我們家6口人都在景區打工,總收入加起來比以前多出4倍,賬戶上的存款一月月變多,生活當然是越過越好。”
和李永安一樣,灣坡村村民黃美金也嘗到了農旅融合的甜頭。黃美金在水稻公園里負責種20畝地的花,“把地租給他們能收租金,到公司干活又能領工資,很有干勁。”黃美金覺得,現在的工作是一份美差,“不僅錢賺得比以前多,還學到了很多種植新技術,見到了許多之前沒見過的農作物品種,遠方的親戚們都羨慕我們呢!”
稻田不再“干巴巴”,有樂園有農莊還有演出
水稻田,在人們印象中無非就是“干巴巴”的田地,很難和旅游聯系到一起。經過水稻公園的升級打造,海棠區2000多畝田地煥發新生,成為了融農耕樂趣、農莊休閑、親子慢游、南繁科研為一體的農旅融合游覽體驗區。
精心設置的植物迷宮,更是有如電影《愛麗絲夢游仙境》里的迷宮,引人入勝。童心園就好比兒童主題樂園,等待孩子們去感受童趣。對于情侶來說,這里還有愛情廣場,用農作物打造的愛心造型也別具浪漫。吃飯的場地起名為“稻田盛宴”,被綠樹、三角梅和稻田所圍繞。
在這里,游客可以深入體驗農耕文化,稻浪層層、稻香悠悠,白鷺翔集,一場生動地水稻科普就此展開。值得一提的是,水稻公園的重頭戲《田野狂歡》,將演出現場直接搬到了田野中,這臺以農耕文化、田園情懷為題材的70分鐘大型實景演出,由有著《印象·劉三姐》等代表作的中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操刀,編排了春耕和插秧、太陽和月亮、水妹與春仔、稻草人和云彩、秋收和太陽等幾幕場景,演出團隊高達380多人。
經驗
“成長中的景區”帶動農民致富
短短幾個月的建設,就有了如今的模樣,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建設可謂神速。快速推進的背后,是農旅融合的有力探索,更是從頂層設計就將本地村民吸納進來的科學決策。“水稻公園現在有800多名員工,其中有67%是本地村民,農業方面村民們是一把好手,直接就能上崗,還干得特別好。”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投資方、三亞瑞興合泰旅游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昭鋒說。
用產業帶動村民致富的考量,貫穿了水稻公園打造的全程。孟昭鋒說,開發建設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讓農民有了固定租金收入;67%的員工是公園用地的灣坡村4個自然村的村民,大量從事種植維護、服務員、電瓶車司機、保安等工作,有了工資收入;園區的商業街建成后,村民們將有經營收入;配套商業完善后,村民家里的椰子、家禽、蜂蜜等土特產品都可以作為供應鏈,有了附加收入;此外,配套設置的學校、廣場等市政設施,都能讓村民們受益。
整合南繁產業資源,也是水稻公園的一大亮點。因海南氣候適合水稻生長,全國各個省份科研院所都相繼進駐海南設置育種基地,但比較零散、不成規模。水稻公園中很好的融合了南繁產業,引進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300畝育種基地、三亞南繁院150畝育種基地、沈陽周曉東600畝北稻南移再生稻實驗種植,成為了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水稻種植業基地。
探索
打造全國農旅融合典范
作為農旅融合的創新探索,水稻公園將給三亞旅游市場注入怎樣的新生力量?三亞市旅游委副主任鄭聰輝說,三亞可以說是南繁育種的發祥地,許多國人吃的大米是從三亞育種出來再推廣到全國種植的,在南繁產業中意義重大。通過水稻公園的打造,既能把全國農科院所都集中到三亞來形成農業技術高地,還能充分利用農耕文化的吸引力,推動三亞的旅游縱深發展,讓游客有更豐富的旅游產品可選擇,也讓村民有了更多收入,還能給農產品、土特產提供大型銷售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孟昭鋒說,水稻公園是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水稻種植業基地、世界水稻文化交流與旅游基地,以農旅融合為載體,著力打造成為我國與其他國家農業、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水稻公園將借力幾千畝農田,通過南繁科技農業、熱帶高效農業和休閑旅游,呈現濃郁熱帶風情田園氣息和科技人文氣息,打造海南乃至全國農旅融合的典范。
?
相關鏈接:
讀圖看變化 | 三亞海棠灣畔三年巨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