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的博鰲之行似乎“偏了題”:不談文物,談起了APP和VR(虛擬現實)技術。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的皇宮,其于1420年基本落成,到2020年故宮將走過600個春秋。
正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年會的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看來,近600歲的故宮絕不是老態龍鐘,它以時尚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故宮有著多重身份,它既是世界最大規模木結構建筑群,也是完整的宮殿建筑群,還收藏著世界最多的中國文物,也是全世界年接待觀眾最多的博物館。
“過去按藏品保管、學術研究、社會教育排序顯得高冷,把教育提到最前,跟人們生活密切了。”
“進而覺得教育非灌輸而應對話,于是藏品上網,制作了APP和VR,通過新技術傳播。”
“進而發現開發文創產品能與歷史呼應,于是打開一扇扇窗戶,故宮進入千家萬戶。”
“高大上”的故宮從被時代推著走,到如今主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單霽翔說,近年故宮制作了多款軟件,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紫禁城的歷史。他最喜愛的是一款針對9至11歲兒童的APP《皇帝的一天》,這款游戲讓兒童寓教于游,體會到做小皇帝也是“蠻拼的”。
2016年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火了,這讓文物修復從小眾的專業技術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單霽翔則對此片大熱始料未及,“制作時覺得節奏非常慢,可能適合中老年人,沒想到點贊最多是年輕人。”
“最重要是創意。”單霽翔說,文創產品要研究當下生活,只有實用性、互動性強才能使人們更多了解歷史。
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過去四年間“腦洞大開”,研發了9170種文創產品,“博物館開展文創產品研發就是本業,這不是副業也不是不務正業。”
近600歲的紫禁城渾身上下都是故事。神秘了許久,今天人們更關心這里藏著多少有生命的文物。
在博鰲參加“創意經濟:從文明古國到文創強國”分論壇時,單霽翔脫口而出故宮博物院9371座古建筑里收藏了231類1804558件(套)的文物藏品,他也透露,目前所有藏品全部上網,且VR、4K等技術早已開始運用。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同根同源,將共同迎來600歲生日。單霽翔說,兩岸故宮近年來都在致力于最大限度將文化資源融入社會生活,精細保管文化產品。臺北故宮文化產品創意較多,實用性較強,對北京故宮是很大啟發。
單霽翔介紹,目前故宮正在用新技術讓國寶《清明上河圖》動起來,觀眾走進模擬空間,就可穿越時光穿梭于北宋市井。
“800多個人物,20多條船,圖在動人物也在動,從清晨到傍晚,有音樂有表演……”他如是說。(王子謙)
?
?
?
相關鏈接:
著名哲學家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日本食文化導致藍鰭金槍魚瀕危
草原文化精品亮相北京
鎮長追著館長“要文化” 讓博物館幫城鎮建設“指路糾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