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庭作業似乎越來越讓人莫名其妙了。
《人民日報》報道了一些奇葩的家庭作業,比如華北某市的一所重點小學布置了一道作業:讀《時事畫報》電子書,總結三件大事。結果家長一查發現這是份清末的報紙,用的是繁體字還用了廣東的方言。云南某高中數學老師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幾何,卻解不出一年級兒子的作業。報道發出了“考孩子還是考父母”的詰問。
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我也經歷了被一些家庭作業困擾的過程,幼兒園時做手工、做板報,現在則是每天給孩子的作業本簽字,聽朗讀聽背誦。也如新聞中的家長一樣,并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一些作業的必要性。
像我們這一代家長基本是在上一輩放羊的狀態下成長起來的,父母能把孩子的生活照料下來已屬不易,哪有那么多時間盯孩子的學習,也只能是言語上過問一下,考得不好的時候責問幾句,被老師叫到學校里幾回,絕對不可能像現在的家長一樣天天盯著孩子,經常需要與老師保持聯系。樸素的人生經驗告訴他們,即使這樣這一代人也沒荒廢掉啊,怎么現在的孩子這么麻煩呢?
時代不一樣了,教育方式當然也得變。科學已經證明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分量,家長某種程度上的參與、督促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那個撒手不管全扔給學校的年代。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現在孩子學業上的負擔也遠非以前能比,社會需要找到學校學生家長一起努力的合作方式。一些作業看似是增加了家長的負擔,但從長遠看恰恰可能會減輕家長的負擔,比如我們小孩的學校要求家長每天在作業本上簽字,注明完成時間,這種方式就挺好,經過三年的積累,現在孩子做作業基本不需要家長催。這也是家長的抱怨一般發生在小學低年級的原因,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塑造良好習慣的時候,需要一定強度的壓力。
但學校恐怕也得弄明白了,哪些是的確需要家長參與的,哪些則是沒有意義的負擔。比如讓一個一年級的學生滿大街去尋找標識廣告牌里的錯別字,這有啥意思呢?孩子字都認不全,找什么錯別字呢?被理解為折騰家長一點都不冤。更不能用成人的評判標準來粗暴地對待學生作品,比如,家長放手讓孩子做了,做出來的可能文不對題,可能在成人看來是粗制濫造,那老師有沒有耐心去發現每件作品的閃光點呢?是否能準確地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自己動手做的才最可貴?
家庭作業的目的還是為了教育本身,而不是制造出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個個都很能干、都多才多藝、少年天才的假相。有好的初衷還得掌握好度的處理,城市人的生活緊張,負擔本來就重,能在學校里完成的教學任務就不要帶回家了。各司其職,各自有各自的定位,讓家長疲于應對,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教學效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