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希望工程紀實”攝影圖片 蕭云集 攝
月收入近兩萬元,開有工業設計工作室,其作品還摘得過素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獎”……如果不是這次回訪,蕭云集很難想到,出身浙江省蒼南縣赤溪鄉村、曾接受過希望工程助學款的董合肅,如今已擁有這樣一份亮眼成績。
除了蒼南縣文化館研究館員這個頭銜,蕭云集其實還是一位攝影家。“二十一年前,蒼南一位青年拍了一個《蒼南希望工程紀實》影展,廿年過去了,這些孩子怎么樣?”
1995年,這位“青年”騎著自行車跑遍了蒼南縣,記載當時大量“希望生”的現狀;時光轉瞬,當時的青年,也就是蕭云集本人,笑稱自己如今已“騎不動自行車”,但他依然拿起鏡頭,對部分“希望生”做了一次回訪,講述勵志與感恩的故事。
蒼南縣位于浙江省的最南端,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改革開放之初,當地教育條件落后,孩子們上學成了問題。1995年,蒼南希望工程正式實施三年。蕭云集說:“當時人們對希望工程都不太了解,心中對為什么需要捐款有疑問。”
為更好幫助人們認識希望工程建設工作,那年4月,蕭云集與共青團蒼南縣委員會、蒼南縣希望工程實施辦公室合作,舉辦了“蒼南縣希望工程紀實”攝影圖片展。
挖牡蠣攢學費的“牡蠣女孩”曾玉枝、吃飯不要菜干吞飯的藍愛棠、失去雙臂的“中國好兒童”呂心為、得到內蒙古女作家援助的病童陳炎……約90幅反映蒼南希望工程實施三年發展縮影的攝影作品,之后在當時的行政中心宣傳窗展出,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淳樸善良的蒼南民眾亦在觀展后紛紛捐款、捐物,幫助失學少年重返校園。
蒼南縣岱嶺畬族鄉坑門村“希望小學”50多位畢業生再聚 蕭云集 攝
董合肅回憶說,他的父母都是蒼南赤溪的普通農民,育有三個孩子,他是老幺。“我在赤溪白灣小學讀書時,家里很拮據,盡管家里吃用都緊著我先來,但不少衣服還是愛心人士捐贈的。”到董合肅12歲那年,希望工程走進學校,他由此獲得了部分助學資金。
董合肅對于獲得資助的具體金額已記不清,但他對這次“伸手”充滿感恩。“作為一個從山溝溝里走出來的寒門學子,我希望以后有機會能夠多回饋社會。”
董合肅是蕭云集此次回訪到的其中一人。蕭云集告訴記者,時隔20多年他再次將鏡頭對準這些“希望生”,是希望可以傳遞出更多的勵志、感恩故事。“此輪回訪拍攝活動啟動于今年年初,當時我心里也有顧慮,想著他們會不會不愿再回憶接受資助的故事。”
不過,讓蕭云集感動的是,在他已聯系上的人中,幾乎沒有人拒絕采訪拍攝。“這些孩子對資助過他們的人至今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元宵節,蒼南縣岱嶺畬族鄉坑門村“希望小學”50多位畢業生在時隔20多年后再度聚首校園。他們中的不少人表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西部貧困山區仍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們希望日后能夠成立一個公益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來幫助這些孩子。(完)
?
?
相關鏈接:
探訪浙江天臺足浴城火災事發地 現場監控還原經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