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海區陳官屯鎮西長屯村原會計丁鳳民,以親屬名義虛報地下管道90米,騙取補償款1.35萬元……2016年11月,丁鳳民被開除黨籍。2月8日8時30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每月通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68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丁鳳民只是其中的一起。(2月11日新華網)
近幾年,各地加快“拍蠅”步伐,“微腐敗”案件不斷曝光。據中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8日刊文稱,去年,全國共處分鄉科級及以下干部39.4萬人,比前一年增長24%,其中處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7.4萬人,比前一年增長12%。
“拍蠅”數量的持續增加、比例的不斷提高,兌現了“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承諾,彰顯了中央和各地在從嚴治黨上的努力。然而,從另一個側面卻也反映出“丁鳳民們”在基層仍然相當活躍的事實。
虛報冒領、貪污侵占、優親厚友、吃拿卡要……與高官巨貪相比,“微腐敗”涉及的資金往往較少,查處的轟動效應似乎不大。然而,這些腐敗發生在群眾身邊,直接損害著群眾利益,老百姓的“痛感”自然更強烈。由此可見,“微腐敗”雖名之曰“微”,其破壞力卻一點兒也不“微”。
“微腐敗”何以頻頻發生?原因可能有三點:一是貪腐者官小職低,違紀違法的成本不大;二是僥幸心理作怪。“天高皇帝遠”,一些官員思想上存在偏差,總認為難查到自己頭上,始終不收斂、不收手;三是常態監督的缺失。內在監督往往不力,外部監督又鞭長莫及,一旦有了“缺口”,腐敗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推進從嚴治黨,就不能放過“微腐敗”。對此,黨和政府要有敢治的決心、更要有善治的智慧。既始終保持“嚴打”的態勢、從政治和經濟上“雙問責”,又構建全覆蓋的監督網、用多數人的眼睛緊盯少數人,更要推進基層民主、抓好村務公開。如此多管齊下,或能減小“微腐敗”發生的幾率。
文/閑看云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