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試卷,讓不少中國網友紛紛表示自己“開始懷疑人生”,自稱以往學到的是“假中文”。
網友們對這試卷的反應不一,有的稱其中的很多字都不認識,有的稱搞不懂“羈絆”、“出淤泥而不染”等竟然也可以有反義詞,甚至調侃稱這是“士大夫職稱考試”或“考的是龍圖閣大學士”。
看得出來,網友們說的大都是調侃之語,認真答的話,也未必都如戲言中所說的那樣答不出來。實際上,這份試卷所出題的知識點,也都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的覆蓋范圍之內,就這一份試卷而言,不外乎《愛蓮說》、《過秦論》、《促織》等名家名篇而已。不過,調侃歸調侃,這么一份試卷之所以在網上成為眾人調侃的對象,并借以自嘲,其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卻并非如調侃那么輕松。
這份試卷里的字、詞、句,雖然讀過中學的人都學過,甚至都被要求背誦過,相信不少人在離開學校多年之后,仍然對其中的很多段落出口成誦,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卻很少用到它們。換句話說,這些來自名著名篇里的東西,學過之后,又都回到了名著名篇之中,而沒有被我們活學活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育的普及,讓讀書不再是少數人的事,也讓寫作尤其是日常應用性的寫作不再是少數人才能掌握的技能。從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等角度來講,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與之相伴的是,教育在對待寫作等語言的應用問題上,對普及性的過于偏重,使得大多數人所學到的應用寫作技巧中,只有對外在規范性的要求,沒有對內在遣詞造句雅致性的要求。換言之,就是大多數人缺乏使文字趨于雅致性的訓練。
這一傾向性的結果便是,無論是在文字表達上,還是在口頭表達上,大多數人都不再有古典文學中所特有的雅致,相應的,也讓我們缺少了感知生活中更多美好事物的能力。網友們在這份試卷前的調侃和自嘲所透露出來的焦慮,正在于此。
不過,缺乏并不代表不喜歡,也不代表不想擁有,近些年國學熱的興起,就是這種焦慮下對追求雅致的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雖然對于何謂國學,對于傳統國學中的內容哪些是可吸收的精華,哪些是就拋棄的糟粕,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身卻是一件大好事。
或許,未來,我們可以在更多的場合——無論是政府的公文,還是企業的方案,或者個人的信件中——看到更雅致的中文表達。當然,希望這不僅是普通人的愿望,也可以成為教育部門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能夠讓這些雅致的中文表達通過學校的訓練和個人的努力,進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讓網友們不再有“學到假中文”的焦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