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銀
海南擁有中國99%的椰子樹,擁有國家級的椰子研究所,擁有400多家椰子加工企業。然而,截至去年底,海南全省年產椰子2.23億個,但多數是嫩果,一方面導致我省椰子產業加工原材料依賴進口,不能達到批量加工標準,另一方面受島外企業大規模的搶占市場,致使島內椰子汁企業僧多粥少,難以為繼。對此,省農業廳相關人士建議 ,我省椰子加工龍頭企業要有國際視野,要走出去收購、并購或控股、參股東南亞國家現有椰子園,進一步穩定國際市場原料來源,搶占國際市場椰子加工的制高點。
規模小、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產值難與省外抗衡
海榆中線一椰子加工企業負責人說:文昌市椰子產業占全省近1/3,一直以來,文昌發展了一批像春光等知名椰子加工企業,椰子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的情況,近200家椰子加工企業中,產值達到每年2000萬元以上的不到10家。“與島外珠三角地區相比,60多家椰子汁廠家卻創造年超過200億元的產值,讓省內同行頗感汗顏。”
“近幾年,菲律賓、印尼等國家椰子加工業發展起來了,不僅抬高椰子收購價,而且減少椰子出口,加劇了海南椰子供應緊張現象。”海南農科院專家說。
據去年底統計,海口以椰子汁為原料發展的企業有17家,這些企業除椰樹產值大外,其他企業年產值在5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而全省依靠椰子汁發展的企業有34家左右,這些島內椰子加工企業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互相壓價,不少小微企業運營艱難。現在我省每年加工椰子的原料中,至少有一半都必須依靠從越南、印尼、泰國等國家進口,而從越南、泰國等國家進口的椰子汁,運到海南后,每噸落地售價在1.5萬元左右。
沒深加工能力、沒高科技要素,難以進入高效益領域
有關專家指出,擁有中國99%的椰子樹的海南,目前椰子產業發展陷入困境:加工業受制原料短缺而難以上規模,農民卻不把種植椰子當回事,形成了“兩張皮”。
那么,海南的椰子加工企業在做什么?據記者了解,大部分企業都圍繞著椰子汁、椰子糖、椰子片、椰奶糕、椰纖果這些食品行業做文章。
一位深諳椰子汁加工業情況的專家告訴記者,近年來國際上椰子水和椰纖維的加工規模不斷地擴大,椰糠產品也被逐步開發,成為企業追逐高利潤的領域。但海南的企業在這些方面僅僅開發了一些初級產品,比如椰棕床墊等等,根本沒有進入高效益領域。“市場前景好、利潤空間大的椰殼活性炭,由于有極強的吸附力,可制成煙嘴、工藝品、汽車內飾、棉被填充物等,可我省的椰子加工企業僅單純賣炭,沒有深加工能力 ,沒有終端產品,沒有高科技要素,根本無法與省外企業抗衡。”
全省新增100多個百畝以上矮種椰子園
“椰子作為水果銷售是海南椰子的主要出路,較高的利潤也讓農戶習慣短期采摘,椰果未達到批量加工標準。”一位熟悉椰子產業的農業專家這樣說。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底,海南全省椰子栽培面積53萬畝,年產椰子2.23億個,加工產值(含進口椰子)約200多億元。在充分考慮種植效益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導、鼓勵農民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擴大椰子種植非常有必要。
椰子是海南的標志性植物,是我省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有關負責人說:“海南椰子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但就是囿于原料有限。我國每年食用和加工所需椰子達26億個以上, 海南雖擁有全國99%椰子樹,但椰子加工品年產量不到國內需求10%,只占國際椰子產量不到0.5%。
“隨著鮮食椰子市場價格的提高,用于鮮食的矮種椰子新品種得到較快發展,近幾年全省新增100畝以上的矮種椰子園已有100多個。”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南椰子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改變傳統耕作方式,推廣椰子豐產栽培技術。尤其是要建立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的發展理念,要有以工補農的發展思路,加快從加工業向省內椰子種植業延伸,收購、并購或控股、參股東南亞國家現有椰子園,以穩定國際市場原料來源,延伸產業鏈,提高椰子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形成椰子特色產業的優勢。
(海口網12月1日訊)
?
?
相關鏈接:
價格漲到10元一個 島民吃個椰子為什么就那么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