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引起網友熱議。作者稱,大學有個同學,打球總穿著開裂發黃的鞋子,家里省吃儉用幾個月,給他買了雙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視如珍寶,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后來他的助學金資格被取消了,只因“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他為此哭了很久。(11月8日澎湃新聞)
“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在本質上是一種刻板印象,它先入為主地建構了貧困生的群像——他們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刻苦努力,猶如消費者社會里的“苦行者”。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貧困生的生存生態也發生了顯著的改善。像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孫少平那樣缺衣少食的貧困生,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近年來,一些貧困生打破人們刻板印象的消費行為引發了批評質疑,一些學校諸如貧困生“比窮演講”等失范行為也成為輿論的靶心。這些爭議的背后,關乎兩個問題,即貧困生如何認定更加公平,貧困生能否有一些高消費行為?
在現有的制度設計中,貧困證明成為衡量一個大學生是否是貧困生的關鍵指標。然而,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讓貧困證明越來越缺乏公信力。那些家境優越的“有門道”、有關系的大學生,依然可以拿到貧困證明。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能力便成為衡量一個大學生是否貧困的重要依據。
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這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貧困生資格認定和助學金的發放既要兼顧公平,也要保護貧困大學生的隱私,不可避免會導致信息不對稱格局的出現。在筆者所工作的大學里,根據相應的指標體系大學生可以被分為“非貧困”、“生存型貧困”、“生活型貧困”、“發展型貧困”四個類型。可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貧困生”沒有他們所“說”、所寫的那么貧困。
穿打折耐克鞋的大學生被取消貧困生資格,折射出貧困生的認知困境。在通常情況下,消費能力是衡量家庭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然而,大學生消費具有一定的符號性,貧困生就不能通過省吃儉用和勤工儉學來購買有品質的商品?那種“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樣子”的陳舊觀念,忽略和漠視了貧困生的權利與尊嚴。
貧困生認定不能只有公正沒有隱私,助學金發放也不能只有冰冷的規則沒有人性的溫度。讓助學金更有“準頭”,既需要大學生更有誠信意識,也離不開學校教育觀念的轉變、價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關懷的提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