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雙11”的腳步越來越近,相信不少人已經選好寶貝準備買買買了。日前,海口市民于女士讓快遞員將一個包裹寄存到小區保安亭,當她下班準備去取包裹的時候,包裹不翼而飛了,這讓她既氣憤又心痛,“包裹里有兩個價值3000多元的包,是朋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據了解,于女士的包裹至今仍未找到。
于女士的遭遇暴露出了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問題。近日,記者走訪海口多個小區發現,許多住戶因故無法當面簽收包裹時,總是讓快遞員將包裹存放在小區保安亭。但這有時會導致包裹被人誤領或丟失,給收件人、快遞員及快遞公司帶來不少麻煩。
記者了解到,在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安裝在各個小區的智能快遞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時間,“人不在家也能收快遞”讓諸多“剁手族”消除了后顧之憂。而快遞員只需將包裹放到箱子里,再給收件人發個短信,收件人憑借驗證碼即可去取包裹,快遞員也省事許多。
她的糟心事:包裹放保安亭丟了,內裝兩個3000多元的包
家住海口一小區的于女士平時喜歡網購,經常讓快遞員將包裹放在小區的保安亭,她下班后再去取。但是,近日發生的一件事讓于女士不敢再把包裹寄存在保安亭。
9月15日中秋節當天,于女士接到快遞員打來的電話,稱她有一個從青島寄來的包裹,于女士按照慣例讓快遞員將包裹放在小區保安亭。“半個多小時后,我讓男朋友去保安亭取,發現包裹不見了。”于女士說,包裹內裝的是朋友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兩個價值3000多元的包,“我馬上向快遞員核實包裹送達的情況,并返回小區查看監控,但并沒有看到有人拿走包裹。”
日前,記者跟隨于女士來到該小區保安亭看到,不大的保安亭里有一個兩米高的架子,上面放著許多包裹。值班保安表示,于女士丟失的包裹與他無關,“我們不代收包裹,是快遞員自己放在這里的,我們只負責提供一個場地,沒有看管的義務,包裹丟了也是快遞員和快遞公司的責任。”
包裹丟失后,于女士已向快遞公司反映情況。“十一”假期前,于女士告訴記者,快遞公司表示,正在進一步查看小區附近的監控錄像,此外再無最新進展,價值3000多元的包就這樣丟了。
快遞員訴“苦”:收件人不在家,只能將包裹放在保安亭
記者走訪了解到,因為不方便領包裹,許多市民通常讓快遞員將包裹放在小區保安亭或公司前臺,“有一次,包裹放在保安亭,我回去始終找不到,就把快遞員叫回來一起找,把整個保安亭翻了個底朝天才找到。”一市民說。
由于不是本人簽收,因此包裹出現問題的情況不少,這讓快遞員也很無奈。“收件人不在,我不可能在原地傻等啊,只能放在第三方處。如果東西丟了,收件人生氣,自己還要承擔責任,哎……”一名快遞員嘆氣道。
“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收件人不在家,也同意我們把包裹放在保安亭,但是保安又不幫你看管。”另一名快遞員說,有時候收件人在家,但是不愿意下樓取,“我們車上有很多包裹,也沒辦法送上樓,只能放在保安亭。”
記者了解到,將包裹放在保安亭或公司前臺是快遞員的常規做法,雖然知道包裹丟了,自己要承擔責任,但為了盡快將包裹送完,快遞員也不得不冒險行事。
記者走訪
一個包裹從發出到送達收件人手中,需要經過很長的路程和多個中轉站,最終通過快遞員送到收件人手中,這最后一步被稱為快遞的“最后一公里”。在整個快遞的運輸過程中,都有專人看管,只有這“最后一公里”最容易出現問題。記者走訪海口多個小區發現,部分快遞在這“最后一公里”中,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有少數小區專門開辟了寄存包裹的場地,還有專人看管。此外,一些新小區安裝了智能快遞箱,業主只需輸入驗證碼即可取件,很方便。
保安亭
免費寄存,但保安不負責看管,業主取包裹無需登記
小區保安亭是保安值班和休息的地方,隨著網購的興起,保安亭多了一個作用——包裹寄存地。
海口市人民醫院海甸宿舍小區門口的保安亭內有一個高約2米的多層鐵架,上面擺放著大大小小20多個包裹和快件。記者觀察發現,保安亭的門多數時間是敞開的,保安由于要對進出小區的車輛檢查和放行,很少待在保安亭內。一名男子向保安亭走去,保安看了他一眼,該男子喊了一聲“取快遞”便進去了,保安也沒說什么。
亞洲豪苑小區南區保安亭的角落里有七八個包裹,一個孩子正在用保安亭內的座機打電話,一名值班的保安正忙著指揮車輛停放。在海口大地豪庭小區門口,兩名保安坐在保安亭內,期間陸續有業主來取快遞,他們不用報姓名、不用登記,即可拿走包裹。
記者走訪發現,多個小區的保安亭內都有包裹,對于這些包裹,幾乎所有值班的保安都表示,保安亭不代收快遞,只是提供場地,丟失概不負責。但也有部分保安稱,會對每件快遞進行登記,取快遞的業主要寫上姓名、樓層及聯系方式。
“因為保安亭寄存快遞是免費的,所以保安不負責看管。快遞員要放在這里,我們不讓放也不行,只能免費給他們放,如果都一一登記,實在有些忙不過來。”一小區物業負責人說。
快遞代收點
有專人看管包裹,取件要登記,安全有保障
記者走訪發現,并不是所有小區業主的包裹都寄存在保安亭,部分小區安排了專門的地方存放包裹,并有專人看管。
在海口世貿雅苑小區,業主的包裹寄存在各棟樓的首層。該小區保安隊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有快遞員來送包裹,他們會讓對方送到各家各戶,如果業主不在家,快遞員可以將快遞放在每棟樓的首層,“每棟樓我們都安排有專人看管快遞,送件取件都會進行登記。”
在天上人間小區保安亭,記者詢問此處是否可以寄存快遞,值班保安稱不可以,“小區的會所可以存放快遞”。記者在該小區會所看到,大門一側有一個用玻璃隔開的小房間,里面擺放著許多快遞。一名正在吃飯的女子告訴記者,她負責看管這些快遞,由于是中午休息時間,所以房間的門上了鎖。記者采訪期間,有兩人過來取包裹,該女子開門,待兩人取了包裹后,拿出本子對兩人進行登記。該小區物業有關負責人說,這個小房間是免費存放業主包裹的,“每天有100多件包裹送過來。”
此外,一些快遞公司以“外部合作”的形式,與小區周邊的商鋪合作,將商鋪作為快遞的代收點。天上人間小區內一家洗衣店就與兩家快遞公司合作,代收快遞。店家負責提供存放快遞的場地,并向快遞公司收取一定費用,“一個快件收6毛錢,快遞員將快遞送到這里,我們負責存放并打電話通知收件人來取件。”該店一名員工說。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快遞代收點會向快遞公司收取費用,一些高端小區的物業則會將寄存快遞作為配套服務的一部分,免費向業主提供。但是從物業的角度來說,他們并不“情愿”提供該項服務,因為要支付額外的費用和管理成本。“我們要安排專人代收和看管包裹,還要支付工資,這部分錢業主肯定不愿意出,就只有物業出了。”一小區物業負責人說。
智能快遞箱
方便安全、取件時間自由,被居民稱為“神器”
有需求就有商機。面對快遞“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智能快遞箱應運而生。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小區安裝了智能快遞箱,它比信報箱大一些,一般集中擺放在小區門口或住宅樓一樓。快遞員將包裹放進快遞箱,并向收件人發送一個驗證碼,收件人在快遞箱上輸入驗證碼,箱門便可自動打開。家住亞洲豪苑南區的郭女士覺得,快遞箱簡直就是“神器”,“之前包裹放在保安亭總是不放心,有了智能快遞箱后,什么時候有空就去取包裹,真是方便又安全。”
在快遞員看來,智能快遞箱的出現也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到小區后直接把包裹塞到快遞箱就行了,省事很多,不像以前還要挨個打電話通知,如果收件人不在家,還要找地方存放。”一名快遞員說,智能快遞箱不僅提高了他們送件的效率,而且包裹不易丟失,他們承擔的風險也降低了不少。
但是,快遞箱也有其局限性。記者觀察發現,快遞箱的尺寸有大有小,可以存放不同大小的包裹,但如果是大件的包裹,比如家電、家具等,仍不能存放到快遞箱里,還是要放到物業處或保安亭。
多家公司在海口投放快遞箱,成新小區“標配”
“智能快遞箱最主要的作用是解決快遞員與收件人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其次是包裹的安全問題。”作為目前全國最大的智能快遞箱運營商,某公司海口負責人陳貽鈁說,該公司2015年1月進駐海口后,目前在全市已有超過500個快遞箱,“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其中小區占80%,其余的設置在寫字樓、工廠等場所。”陳貽鈁介紹,一個小區的快遞量是決定公司是否投放快遞箱的重要標準,“現在快遞箱一般集中在新小區,因為老舊小區的居民一般年齡比較大,沒有網購的習慣,快遞量少。”
記者了解到,目前,有多家公司在海口開展智能快遞箱業務。“我們已在海口投放了200臺智能快遞箱,啟用169臺,共有10000多個格子。”一家公司有關負責人吳海霞告訴記者,現在海口對于智能快遞箱的需求很大,在很多新小區,快遞箱已成為“標配”。
目前投放快遞箱成本高昂,盈利卻十分微薄
雖然市場需求大,但想要在小區投放智能快遞箱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陳貽鈁告訴記者,確定小區有投放條件后,他們會先和物業商量,物業同意后,還要取得業主的同意。快遞箱投放后,還要向物業支付場地費、管理費和電費。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口多家公司均處于“前期投入”的階段,且數額不小。一家快遞箱運營商提供的數據顯示,一臺智能快遞箱的成本最少在3萬元左右,投放100臺需要至少300萬元,此外,每年要向小區物業繳納2500元至3500元不等的場地租賃費等費用。
與高額的投入相比,智能快遞箱目前的盈利顯得十分微薄。據了解,一些公司根據每件包裹大小的不同,向快遞公司收取0.2至0.6元不等的費用,如果包裹存放超過一定時間,收件人取件時也需支付1元。
“未來,我們主要的盈利可能在快遞箱的廣告業務上。”吳海霞說。
物流公司:
派件和包裹交接是快遞“最后一公里”兩大難題
“很多時候,快遞員和收件人時間對不上,收件人無法當面簽收包裹,如果包裹丟失,快遞公司和快遞員將按比例賠償。”一家物流公司的總經理李向明說,除了包裹交接存在不便外,快遞員在派件過程中遇到的阻礙也是快遞“最后一公里”的一大難題。
今年4月8日,由國家郵政局組織起草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根據標準,電動三輪車最高時速不大于15公里,且一次充電后,續航里程不小于60公里。“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執行,應該沒有哪家快遞公司的三輪車達標。”海南一家快遞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2013年年底,省郵政管理局向多家快遞公司的100多輛快遞三輪車頒發《郵政快遞車輛通行證》,主要用于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投遞問題。然而,有了通行證的快遞三輪車還是很快被叫停,因為交警部門禁止其上路。
“海口主城區不允許三輪車上路,快遞員只能用電動車和機動車派件,加上現在海口對電動車管理很嚴,不讓載過多的貨物,派件效率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我們改用機動車送件,成本又太高,而且涉及‘客運改貨運’的違法風險。”李向明說。
有關部門:
正大力推廣智能快遞箱,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從目前來看,快遞箱是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最好的辦法,現在我們也在大力推廣快遞箱。”海口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殷雨說。
雖然有關部門極力推廣智能快遞箱,但是與巨大的郵件量相比,海口智能快遞箱的發展普及速度有點慢。“海口的快遞量占了全省的66%左右,海口共有220萬人口,按照一個三口之家一個格子計算,海口共有70萬個格子的需求,但是目前海口僅有6到7萬個快遞箱格子。”殷雨說。
殷雨認為,快遞“最后一公里”是個民生問題,不僅需要各企業的努力,有關部門也應重視。智能快遞箱作為郵政末端的設施,怎樣才能讓所有海口市民享受便捷的服務,這是有關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目前,海口智能快遞箱的推廣主要靠企業,他們承擔著場地租賃費等各種費用,但是收入確實微薄,可以說,目前海口沒有一家智能快遞箱運營企業是盈利的。”殷雨告訴記者,目前海口的智能快遞箱還處于用戶行為模式的培育階段,他們也在想方設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們已向上級反映有關情況了,也正在和住建、交通、交警等部門溝通,希望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
?
相關鏈接:
海口美蘭區“百日大行動”已累計完成投資10.8億元
海口青年創業市集受追捧 促成合作意向企業30余家
海口秀英區啟動II級應急響應 防御臺風“莎莉嘉”
海口龍華區邀請志愿者團隊座談 促志愿服務落地
海口開始受理三星Note7退換貨 用戶更傾向于換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