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基本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確保我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市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2020年
脫貧農戶的增收能力進一步提升,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脫貧成效進一步穩固,摘帽市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海南脫貧措施
10項脫貧措施出臺
在扶貧開發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今年4月份出臺。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實施意見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明確了10項脫貧措施。
措施1、特色產業脫貧
制定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從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流通等方面支持貧困村、貧困農戶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等。
扶持、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貧困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實行“公司+貧困農戶”“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等模式,吸引貧困農民以土地、勞動力入社入股,建立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
因地制宜,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扶持、引導貧困農戶大力發展檳榔、茶葉、花卉、熱帶水果、冬季瓜菜、桑蠶等特色高效產業,確保每個貧困農戶至少有1項種植產業。
利用海南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優勢,扶持貧困農民發展養殖業,擴大文昌雞、東山羊、白蓮鵝、霸王嶺雞、屯昌閹雞、海南黑豬等具有地方品牌優勢的畜禽產品生產。
措施2、鄉村旅游脫貧
利用國際旅游島建設優勢,把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納入扶貧開發整體布局,將條件成熟的貧困村列入全省1000個“美麗鄉村”創建活動計劃。
在具備旅游資源條件的貧困村,引導村民開發“農家樂”“漁家樂”“森林農家”,引導社會主體建設青年旅社、鄉村酒店、露營地,開發農業觀光、林業觀光及生態旅游產品;在少數民族聚集村莊,開發具有民族特色服飾、織錦、手工藝品等旅游商品,挖掘推廣當地鄉土文化、民俗風情,開發民族文化體驗旅游;在具有革命舊址、紀念園、名人故居的革命老區農村開發紅色經典旅游。
舉辦鄉村旅游節慶活動、鄉村旅游線路推廣活動等;將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管理、營銷、導游、接待人員的培訓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培養一批高素質鄉村旅游管理人員、技能型人才及合格的從業人員。
措施3、電子商務脫貧
抓住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在我省布局的契機,鼓勵和支持郵政、供銷、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培育農村電商隊伍,構建網上農產品營銷市場,引導、帶動貧困村、貧困農戶通過互聯網直接對接市場,拓寬流通渠道,打破有形市場局限,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解決農產品賣難、賣不上好價錢等問題。
重點扶持300個貧困村建立2000個電商服務點。支持貧困村、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鄉鎮,建設“互聯網+扶貧”小鎮,通過電子商務,促進貧困地區種養業、手工業、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水平。對貧困家庭開設網店給予網絡資費補助、小額信貸等支持。
措施4、勞務輸出脫貧
加快貧困地區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強化跟蹤管理,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實際困難,保護其合法權益。
引導企業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鼓勵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招收貧困家庭子女,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靠技能脫貧。繼續實施“雨露計劃”,加強各中等職業技術院校“扶貧班”的管理,面向市場開設專業、面向崗位設置課程,開展好訂單定向培訓,做到培訓出來的學生送得出、用得上、能致富,力爭“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鼓勵海口、三亞等中心城市積極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
措施5、教育和文化建設脫貧
全面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各級教育經費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傾斜。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學前一年、三年毛入園率分別達到95%和70%以上。
率先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政策,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切實抓好教育移民工程,把居住偏遠、交通不便、教學設施落后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集中到鄉鎮、縣城的中小學校就讀,確保他們不因家庭困難而輟學。
推動文化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集中實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貧項目,推進貧困市縣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設施設備規范化建設,推動其達到國家標準。
措施6、衛生健康脫貧
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政策,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對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傾斜,門診統籌率先覆蓋所有貧困地區,降低貧困人口大病費用實際支出,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支付后自負費用仍有困難的,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使貧困人口大病醫治得到有效保障。
為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類本專科學生,支持貧困地區實施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制定符合基層實際的人才招聘引進辦法。加強貧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
措施7、科技、人才引領脫貧
加大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對科技扶貧的支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貧困地區的轉化和科技扶貧示范村、示范戶建設。
建立政策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各類技術人才到貧困地區領辦創辦產業項目,扎根貧困地區基層建功立業。大力實施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注重培養貧困地區本土人才。
整合、完善農業科技110服務體系,對貧困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突出抓好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合作社骨干、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訓,培養一批有技術、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措施8、基礎設施建設脫貧
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路網、電網、光網、氣網、水網等“五網”建設力度,加快構建“田”字形高速公路網絡連接貧困地區的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提高農村道路建設補助標準,加快完成行政村通硬化路的建設任務,加強農村公路安全防護和危橋改造,推進自然村通硬化路。
實施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提升配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推進貧困村光纖網絡和高速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統籌開展農房抗震改造,把建檔立卡貧困戶放在優先位置,提高補助標準,探索采用貸款貼息、建設集體公租房等多種方式,切實保障貧困戶基本住房安全。
措施9、生態移民生態補償脫貧
對居住在白沙、保亭、五指山、瓊中等市縣生態核心區、水源保護區內和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完善搬遷后續扶持政策,確保搬遷對象有業可就、穩定脫貧,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支持搬遷安置點發展物業經濟,增加搬遷戶財產性收入。國家、省實施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海防林保護、坡耕地綜合整治等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
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措施10、社會保障兜底脫貧
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抓緊建立農村低保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互通互聯、資源共享信息平臺,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工作,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范圍,做到動態管理、應保盡保。
加大臨時救助制度在貧困地區落實力度。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水平,改善供養條件。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詳細完備、動態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和服務體系。
針對殘疾人的特殊困難,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
?
相關鏈接:
只有“精準扶貧”,才能全面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