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魏晞)25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北京表示,經濟轉型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估計,要打破自覺和不自覺的思想禁錮,理順五大關系:一是速度與結構的關系;二是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三是政策與體制的關系;四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五是頂層設計與繼承創新的關系。同時,要以經濟轉型為目標著力實現結構性改革的三大重大突破。
當天,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共同舉辦的“大轉型時代的中國:贏在轉折點——《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經濟轉型大趨勢”、“經濟轉型與經濟增長前景”、“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遲福林在發言中指出,進入發展新階段,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企業,主要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中國經濟轉型呈現出時代性、階段性新特點,未來幾年的經濟轉型不僅對中國的中長期增長有著決定性影響,而且對全球經濟增長和推進世界經濟治理格局的調整也將產生某些重要影響。
遲福林表示,適應這個趨勢,要以經濟轉型為目標著力實現結構性改革的重大突破:一是要推進服務業市場的全面開放,把服務業市場開放作為新階段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二是要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三是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深化農村改革,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落到實處。他還指出,要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二次開放”,這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也是擴大開放的重大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指出,中國處在一個大轉型的時代,在對外經濟關系變化上要關注兩個大的轉換。一個是比較優勢的轉換:隨著中國比較優勢的轉換,這就需要提升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產業結構,形成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二是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與世界關系的轉換:這就需要進一步開放,創造新的開放紅利,與全面深化改革相互配套,以開放促進改革。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認為,當前經濟增長面對比較突出的問題,應該轉到投資效益提高、資源消耗合理、內貿外貿平衡、生態環境良好、收入分配合理、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增長上,這就需要處理好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速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認為,中國經濟轉型要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這個轉變主要是通過市場化改革實現。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有能力也有辦法保住6.5%的增長。但如果措施不當,也有可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后果。對此,在采取措施的時候,要把當前增長和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范恒山提出,解決當前產能過剩涉及到一系列深層次的制度建設,但核心在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對于產業發展,政府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因勢利導,包括政策引導,激勵發展適宜產業和優勢產業,也包括明確控制底線,禁止發展無良產業和無前景產業;二是因地制宜,支持各地根據潛力與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和新型產業,不搞一刀切。對市場來說,是要真正使其在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核心是使企業真正具有自主性,從而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在競爭中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實現產業發展和產品生產的優勝劣汰、及時轉變調整,并對自已的行為負全部責任。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談到,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同時還要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有兩個最核心的轉型需要我們高度關注:一是經濟轉型,要實現經濟由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或者是要素優勢支撐的增長,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這個轉型如果能夠實現,可以保持6.5%的增長速度;二是社會轉型,以城市化為核心展開。
由中改院組織編著、浙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國大轉型——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共13本,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叢書》面向未來,針對社會關注、“十二五”期間突顯出來、同時也是“十三五”期間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中國經濟中長期轉型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政策思路和解決之道,探討未來5至10年中國“大國轉型”之路。(完)
?
相關鏈接: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