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討論青春期孩子教育問題的家庭劇《小別離》火熱熒屏。劇中的朵朵媽媽只重孩子分數與學業、偷看孩子手機和日記等行為引起女兒反感。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關于父母教育方式的調查顯示,59.4%的受訪者曾因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而受到傷害。在受訪者看來,父母兩大錯誤教育方式是“只關心孩子的分數和學業”(55.4%)和“棍棒式教育”(50.3%)。39.1%的受訪者認為理想的親子關系是亦師亦友,但有邊界。
受訪者中,00后占0.9%,90后占18.6%,80后占52.8%,70后占19.9%,60后占6.6%,50后占1.2%。73.7%的受訪者有子女,26.3%的受訪者沒有。
80后女孩譚怡雯一直是父母眼里的乖寶寶。從中學到大學,她的成績總在年級前列,“初中時只有一次例外,沒考進年級前10。”譚怡雯回憶,初二時,她在上學路上遇見了一只流浪貓,想抱回家,但父母認為耽誤學業,不同意。“于是我悄悄將它養在家附近的一個地下車庫里”。
為了能和貓咪有相處的時間,譚怡雯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時上學,節省下買早餐的錢買貓食。放學后也總是逗留很久才回家。“后來期中考試沒考好,名次跌到了年級50開外。回家被父母狠狠訓了一通。”父母為了督促她學習,不僅不讓她再去和貓咪玩耍,而且每天上學放學接送,“監視”她準時回家、避免再貪玩。“這讓我很傷心。一方面他們剝奪了我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們其實不信任我,不相信我能處理好學習和養貓的關系。”
面對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52.9%的受訪者曾心生埋怨。只有34.1%的受訪者不曾埋怨過父母。11.7%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僅有1.3%的受訪者覺得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正確的。
在父母錯誤教育方式的種類中,“只關心孩子的分數和學業”和“棍棒式教育”位列受訪者選擇的一、二位,分別占55.4%和50.3%。
在天津創業的周景源(化名)由爺爺奶奶帶大,很少和父母在一起。“我小時候父母都在拼事業,對我的關心就是盡量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周景源回憶,每次父子見面都聊不了幾句,父親總是說,“學習你自己多上點心,錢不夠打電話。”
“除了錢,他們還能給我什么?”周景源甚至覺得,自己還沒有父親的金錢重要。這讓他對父母“心灰意冷”,凡事都藏在心里,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
調查顯示,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還有:只要孩子聽話懂事(49.9%),施壓式教育、不與孩子溝通(47.6%),溺愛式教育(39.3%),只提供物質條件、缺乏深度的關心與愛(33.5%),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30.1%)。
譚怡雯認為,養貓事件對她內心的影響深遠,導致她現在不愿意與人、動物親近。“總是擔心‘不信任’再次重演。自己付出很多愛,卻可能隨時被人剝奪。與其這樣,倒不如一開始就保持距離,有所克制。”
數據顯示,59.4%的受訪者曾因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而受到傷害,40.6%的受訪者自認為沒有。
53.9%受訪者最不認同父母說“我是為了你好”
剛過完30歲生日的張原至今無法擺脫母親對她的“照顧”。“父母決定一切。”張原表示,和許多中國式父母一樣,母親對她的管束也滲入她工作、交友等私人領域。
她原以為告別學生生涯,進入職場后母親會對自己尊重一些。“沒想到他們‘變本加厲’。從找工作到結婚、生小孩,她都要操心。”最不能讓張原接受的是,母親每次干涉她時,掛在嘴邊的都是“我是為了你好”“你不按照我說的做會吃虧……”“有一次我急了,向母親吼‘就是吃虧也是我自己樂意的’!她就又哭又鬧,說我不孝順。”張原無奈地說。
調查中,53.9%的受訪者不能接受父母做任何事都是“我是為了你好”。40.5%的受訪者不能接受干涉子女的工作及私生活。39.8%的受訪者不能接受一味要求子女“懂事”。
譚怡雯反思,自己在該叛逆的年紀選擇了“懂事”,做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沒有正常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讓父母誤以為她的性格本來就是這樣的。“長大后我做了很多離經叛道的事兒,好像在發泄對過去的不滿,也有‘報復’他們的意思。”這些想法譚怡雯至今沒有和父母溝通過,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乖孩子”。
受訪者不能接受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還有:要按照他們制定的道路生活(36.4%),想掌控你的人生(35.4%),落伍無知、無理取鬧(35.0%),不允許子女的失敗(22.4%),把子女當成他們唯一的生活(21.5%)。
張原認為,她們這一代父母多是50后,在價值觀、世界觀上都與子女們有較大差異。她從不奢求父母理解自己,只希望父母少操點心,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生活上。
創業之后,周景源漸漸能理解父母當年的苦衷。但他仍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是不恰當的。“他們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就當了父母,對待我的方式過于簡單。雖然這讓我早早地學會自立自強,可也缺失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應有的快樂”。
受訪者心中父母與子女的理想關系是什么樣的?39.1%的人選擇亦師亦友但有邊界,30.9%的人認為是朋友和伙伴的關系,15.0%的人覺得父母應有父母的樣子,子女應有子女的樣子,13.4%的受訪者認為是上下級式、權威型關系。
張原表示,自己正嘗試重新建立與父母的關系,“必要時將父母關在我的生活之外,不讓他們左右我的一切。”但她同時認為,有的父母過于尊重子女,在親子關系中也會缺少一種“親切感”。“如何做到更好的平衡,也許是父母一輩子都在學習的事,也是我們作為子女需要學習的。”
?
?
相關鏈接:
中西方大學校長博鰲探討高等教育 需融合教育方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