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等,充分體現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定決心。如果說“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凝聚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那么,扶貧、脫貧則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當前,從發展階段看,扶貧開發由單純解決吃飽穿暖轉到加快脫貧致富,進入了啃“硬骨頭”沖刺期,從發展區域看,革命老區仍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和主戰場。2013年末全省精準識別119萬戶342萬貧困人口,存在著貧困地區條件差、發展難度大,致貧因素多,返貧壓力大的情況。如今。近三年過去了,江西精準扶貧情況如何?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了哪些新變化?在中央網信辦舉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采訪活動中,(微信號:rmltwz)記者歷時5天,深入江西省3縣貧困地區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
“拉短板” 脫貧搭上“互聯網+”快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4.19講話中提到的“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下,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縣也開啟了電商創新創業新征程。
于都總體農產品資源多,市場廣,只是銷售環節問題大,而發展電子商務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了做好本土農產品的上行,開設了淘寶特色中國于都館,自2016年1月25上線以來,現已入駐商家81家,特色產品13類。開館起至7月份銷售額達415萬元。
作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于都目前已開設320個村級服務站,其中85個淘寶村級服務站,222個京東村點和13個農村e郵服務站,覆蓋132個貧困村。于都縣商務局局長郭清峰介紹說,截止7月底,全縣所有村級服務站成交訂單30.94萬余筆,線上成交金額7230多萬元。這種線下產品線上銷售的方式,既解決了農產品銷路,還吸引了一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雷艷梅便是從北漂回到家鄉創業,申請天貓店鋪自2014年11月上線至2015年2月,短短4個月內賣出15萬公斤臍橙、5萬公斤柚子,銷售額180多萬元。探索出致富路的她積極帶動鄉親脫貧,2015年5月,雷艷梅申請農村淘寶服務站獲批后,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2015年當年銷售額達260萬余元。尤其是幫助貧困戶,她幫助筀竹村丁流民銷售臍橙5萬斤,創收近10萬余元,幫助筀竹村貧困戶張賴發銷售柚子3萬斤,創收4萬元,每年累計幫助10戶貧困戶,帶動了當地農民發展種植臍橙等農產品。
據悉,由政府出資租賃企業廠房打造的于都電商孵化基地主要為當地電商“創客”提供創業服務,對入駐園區企業前3年實行“注冊、場地、信息、培訓、網絡、水電”六個免費政策。去年以來,于都縣電商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探索了“電商+扶貧+返鄉創業”發展新路徑。
“拔窮根”產業扶貧是核心
扶貧若只是“輸血”和“大水漫灌”,很容易再次返貧,靠產業增收脫貧才能真正“拔窮根”。
在江西省,主要通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等“五個一”模式,培植扶貧產業,促進增收脫貧。于都縣光伏扶貧是脫貧的重要舉措。對光伏產業扶貧項目積極性高,具備安裝條件的貧困戶,安裝3000-5000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實現全額并網發電,國家收購電價的收益歸貧困戶所有,預計5年內還本,受益時間可達20年。
在興國縣杰村鄉含田村,產業扶貧的抓手有“萬畝油茶”基地,實行“五統一分”經營模式,通過股權分紅、扶貧信貸資金入股等方式,輻射帶動杰村鄉452戶脫貧,預計年增收5000元;也有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作的“千畝蔬菜”,基地與企業、超市和學生營養餐供應鏈對接,直接帶動30戶貧困戶種植蔬菜,通過反租倒包,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還有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運作的“百畝白蓮”,吸納27戶貧困戶成為合作社社員,并以市場價收購社員的白蓮,預計畝年產增收4000元。
中國農村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必然呈現出多元化、混合型的發展格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都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前種糧食只夠家里人吃沒啥收入,現在農閑時候來這,一個月能掙1800塊呢”正在蔬菜大棚里除草的村民李考鳳高興的說。據悉,貧困戶可通過土地流轉按不同地類每年每畝可獲得400-600元收入。基地給每戶貧困戶免費提供2畝大棚,以及噴滴灌設施、種子、肥料、農藥等,每戶每年可增收2萬元。
2014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強調,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江西實踐也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在中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在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工商資本或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的產前領域(提供農業投入品)、產中領域(提供農業技術服務)以及產后的流通及加工領域一直受到鼓勵和提倡,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公司(企業)+農戶”“公司(企業)+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就反映了這方面的實踐探索。
“挪窮窩”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從于都縣古嶂村危舊土坯房搬到羅坳鎮大橋移民新村的陳佛生說,“去年,我家里有兩件大喜事,一是搬了新家,二是30多歲的兒子終于娶到了媳婦。”與陳佛山一起搬進大橋新村的,還有142戶。移民戶可疊加享受多重優惠政策:對于符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條件和深山移民搬遷條件的,可享受每戶1.5至2萬元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補助資金和每人4000元的移民搬遷補助資金,幫助辦理每戶5萬元金融貸款(財政貼息兩年)。目前,江西省已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69.5萬戶,近300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舊居。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現有83.4萬戶農民告別了危舊土坯房,紅軍和烈士遺屬遺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
不僅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搬進新房的華屋村民組建了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養蜜蜂”的產業發展格局,油茶種植面積300畝,蔬果種植面積176畝,養蜂300多箱,還設立了農村e郵服務站點,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同時,華屋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景點;大力發展采摘業為主的鄉村旅游。
據悉,江西省陸續有24.6萬群眾“挪窮窩”,搬遷到城鎮、工業園區和中心村。改革貧困戶技能培訓補助方式,由扶貧對象自主選擇培訓時間、內容、學校,貧困戶子女參加職業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達20多萬人。到2015年末,江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到200萬人,兩年減少41%;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0.5萬戶,解決804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脫貧、旅游比翼齊飛
在于都嶺背鎮金溪現代農業休閑旅游觀光園,自2013年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鼓勵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園區務工、產業合作、直接幫帶參與發展,吸納20戶貧困戶入社開展產業合作和園區務工,帶動50戶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以油茶、臍橙、蔬菜產業為重點,以農業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采摘、農家樂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
瑞金市葉坪鄉華屋村,全村119戶家庭全是蘇區干部和紅軍烈屬的后代,是著名的紅軍村,村民以合作社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養蜜蜂”,發展采摘業,并充分挖掘自身紅色資源,打造紅色鄉村旅游。
讓農村自己擁有的青山綠水變成財富,讓農民熟悉的鄉土文化變成鄉村旅游資源,把農村傳統農業辦成休閑、旅游農業,這些資源是農村有而城市沒有的稟賦優勢。這恰恰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現實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這就是我常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含義。”在扶貧攻堅戰中,江西省”輸血”與“造血”并重,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積極探索脫貧新路子。據江西省扶貧辦副主任涂俊偉介紹,2015年全省減貧72萬人,貧困人口下降到200萬。“十二五”全省貧困人口減少238萬人,減少54%;貧困發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6.9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邁入了精準脫貧的“快車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