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海口頻道7月13日電(黃尚澤)社區是城市的細胞,人民群眾生活于社區中,社區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城市的形象。近一年來,海口市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的“雙創”的進程中,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把一個個社區激活了起來。環境干凈整潔了,精神文化豐富了,生活快捷方便了……社區的蝶變正是海口在打造美麗幸福家園的道路上不斷開拓進取寫照。
↑秀英區海秀街道儲運小區變得漂亮宜居。黃尚澤 攝
創衛——社區告別臟亂差?街巷舊貌換新顏
院內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居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還有不少居民飼養家禽,嘈雜喧囂、臭味撲鼻……這是海口市秀英區海秀街道儲運小區整治之前的亂象。“以前老鼠、蚊子特別多,還有家禽的糞便搞得小區空氣很差,晚上都不敢在小區里走動。”80多歲的許阿婆對以前小區的臟亂差印象深刻。
盡管環境衛生臟亂差很嚴重,也曾被媒體曝光,但由于小區長期無人管理,加之居民“等靠要”思想突出,缺乏自覺維護意識,儲運小區成為了名符其實的“三無”小區(即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院落、樓棟)。
如此環境,該小區無疑首當其沖成為海口“雙創”治理的對象。去年7月底,海口市“雙創”工作啟動后,秀英區掀起了環境衛生整治的高潮,儲運小區被納入秀英區首批“三無”小區改造示范點。
整治小區先從環境衛生入手,秀英區組織街道、社區黨員干部、網格員、小區居民志愿者等各方力量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衛生大整治,短短幾天就清理出了幾十卡車垃圾。同時,對小區亂搭的建筑全部拆除,再對小區進行綠化、美化、亮化。
“整個小區除了兩棟老樓,其它的設施都是整治之后補上去的。”海秀街道工委書記孫副林表示,政府先后投入超過150萬元給小區新修道路、安裝路燈、修建籃球場、搭建停車棚、創建文化室等等,底改變了小區的面貌,使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現在住在小區里舒服很多啦,空氣也很好,要感謝政府的付出!”看著如今美麗的小區,許阿婆難掩心中的喜悅。如今她愛下樓散步了,累了就坐在小區新修的石板椅子上歇著。到了晚上小區里有廣場舞等文娛活動,看著這些熱鬧和諧的景象,阿婆更加歡心了。
↑長流鎮長康路秩序井然。黃尚澤 攝
可以看到,儲運小區在“雙創”中迅速脫掉了“臟亂差”的帽子。如果說小區是居民的居身之所,那么緊挨著的小街巷則是與居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場所,長康路也是“雙創”中迅速脫掉了“臟亂差”帽子的典型。
長康路本是長流鎮美德村通往康安村委會的一條“村道”,因長流經濟發展,人流量急速巨增,“村道”兩旁的居民嗅到了商機,各自讓出部分自家土地擴大了路面,逐漸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街。
但伴隨著繁華,“臟亂差”的環境也隨之而來:道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嚴重;排水設施陳舊,雨天積水嚴重,污水橫流;各種強弱電、通訊電纜交織成“蜘蛛網”;街道立面、廣告招牌雜亂無章、缺乏美感……
為此,秀英區成立項目建設機構,組織專門隊伍按照搶抓時點、破解難點、突出重點、凸顯亮點的方法強力推進,于去年底順利完成長康路的升級改造。改造好的長康路建筑立面翻新了、店鋪招牌統一了、道路寬敞了、沒有占道經營了……長流商業街在長康路上終于得以鳳凰涅槃,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海口“雙創”已深入各社區當中,很多社區都在借“雙創”的東風營造美麗宜居的家園。而長康路的成功改造,為海口市與社區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街小巷改造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及經驗。
↑美蘭區人民街道萬福社區的文化展板。黃尚澤 攝
創文——社區文化豐富了起來?核心價值觀宣傳了出去
萬福社區位于海甸島西北部,屬美蘭區人民街道管轄,居民1.6萬戶,常住人口2.3萬人,流動人口1.2萬人。先后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海口市環境綜合整治“清潔工程”先進居委會、“文明社區”等。
該社區致力于打造“中國福文化”。走進社區的服務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造型別致的大型“福”字,下面寫著“壤歌海甸百祥萬福”,寓意著社區居民安康多福,體現了社區人民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在萬福社區,多個場所都掛有各式各樣的“福”字,社區還通過建立文化電子信息平臺等手段,把“福”文化宣揚出去。
除了“福”文化,老年大學是該社區的一大亮點。“社區成立的老年大學,構建了一種獨特的“候鳥”文化養老模式。”萬福社區居委會主任吳麗表示,老年大學開辦有理論學習、健康養生、舞蹈、樂器、太極劍等12大類13個班,廣受老年人歡迎。老年大學的一位候鳥藝術家還作詞譜曲了《海南,我們的新家園》等歌曲,通過歌聲把萬福社區的風采傳遞出去。
為了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萬福社區還建設了千余平米的文體活動場所和圖書閱覽室,并組建歌唱團、腰鼓隊、舞蹈隊、象棋協會等20余支文體隊伍。社區還開設道德講堂,引領人們講文明樹新風,向身邊的好人學習,積極向善。
↑萬福社區里可愛的魚型宣傳牌。黃尚澤 攝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市民素質代表城市形象。要把教育引導、提升市民素質作為‘雙創’工作最基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海口市市長、市“雙創”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倪強在去年的“雙創”工作動員大會上時表示,叫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是重要抓手之一。
為此,萬福社區在轄區的多條主要道路制作200多個道旗,并打造碧海大道、世紀大道等道路4000米文化宣傳長廊,制作125個宣傳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全面以及海口市市民公約、海口四種精神、德耀美蘭、廉政文化、環境保護等形象地展現出來。
另外,萬福社區重點打造了普羅旺斯、萬恒城市花園兩個宣傳示范小區,因地制宜制作了宣傳欄、魚型特色宣傳、草地提醒宣傳、石頭刻字宣傳、柱子文化宣傳、墻體標語宣傳等各類宣傳畫150幅,細致入微地營造核心價值觀立體宣傳氛圍。
為了使宣傳更具體、更深入,萬福社區還組織隊伍進行全方位、不間斷地宣傳,讓群眾的廣泛知曉并參與進來。“社區擁有大學生、各行各業等多個志愿服務隊,通過家教、義診、維修等形式服務居民。”吳麗說,其中,社區婦女們組成的“老媽子”志愿隊,已成為社區宣傳、監督的常態。
↑市民在龍華區中山街道西門外社區街口觀看“15分鐘便民生活圈”示意圖。黃尚澤攝
雙創——打造便民服務圈?居民15分鐘享便捷
讓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是海口市“雙創”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便是一個重要舉措。它是指在市民聚居地,市民步行15分鐘(約1公里)內即可到達的生活功能完善的便民服務區域,圈內具體經營項目包括:早餐點、維修點(含修鞋、補衣服、修傘、修鎖等)、擦鞋點、平價理發、日雜百貨等百姓日常所需。
據了解,海口在十三五期間將全力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完善中小學校、衛生服務中心、農貿市場、商業網點、文化站、公交站點等配套設施,確保居民在步行一刻鐘之內即可享受到快捷的生活服務。
龍華區中山街道的西門外社區便是海口最早的并且成功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社區之一。走進西門外社區的主干道西門街,可以看到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經營著食品店、裁縫鋪、雜貨店、水吧、蛋糕店、文具店、美發店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西門街上,不少店鋪門前掛著的圓形logo格外引人注目。logo圓形分兩部分組成,外圈藍色為底色,上面寫著“15分鐘便民生活圈”“資格認定”字樣;內圈為橙色底色,時針指向12點鐘方向、分針指向3點鐘方向,其范圍正是15分鐘,里面用勾勒出的剪刀、杯子、藥店、書籍等圖標代表居民日常所需。這個圓形logo代表著店鋪獲得“15分鐘便民生活圈”店鋪的資格。
↑“15分鐘便民生活圈”Logo。黃尚澤 攝
“獲得‘15分鐘便民生活圈’資格認定的店鋪可以說是各方面的優秀者。”西門外社區居委會主任馮運銘表示,商家只有符合資格認定標準,才能得到居委會發放的資格證。要拿到“15分鐘便民生活圈”資格證需滿足4個條件:一是要達到“雙創”標準,即滅蠅燈、箅子、地漏等病媒生物防制設施要完善;二是簽訂過“門前三包”責任書且落實到位;三是食品店、餐飲店、美容美發店、小維修店、藥店從業人員要持有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四是室內外環境整潔。
林淡嬌經營的“廣場老媽腸粉店”便是獲得“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資格店鋪之一。一大早,店里面有不少顧客在吃腸粉,生意不錯,她忙里忙外。“來我這里的大都是老客,我之前在后面的廣場擺攤賣腸粉十幾年了,去年雙創以后不給擺了,就搬到里面來。”林淡嬌介紹說。搬到西門街上經營后,她更加注重店面的衛生,并積極支持社區雙創工作,免費給志愿者、環衛工等提供茶水,也因此獲得了社區“愛心飲水站”的稱號。
據了解,“15分鐘生活圈”資格商家不僅實行進入機制,還實行退出機制。西門外社區上級的中山街道“便民生活圈資格認定領導小組”每季度會對所有商家檢查評比一次,淘汰不合格經營店,吸收達標經營店。
資格認定領導小組人員由部分市民組成,年過七旬的退休干部姚錦漢就是其中一員。他對于社區的環境衛生非常關心,時常組織志愿者對商家們的經營進行監督,對維護街道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也為檢查評比提供了幫助。
↑西門外社區志愿者在街道巡邏。黃尚澤 攝
共創——人人參與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
“創衛”使社區靚麗了起來,“創文”使社區精神了起來,“雙創”讓海口社區蝶變,使城市細胞開放出幸福之花。這得益于海口全城上下齊心協力、共創美好家園的勇氣和決心。
——領導率先垂范,包點指導督促。
在海口,“雙創”的起點很高,因為它有一個規格非常高的“雙創”工作領導小組。這個小組由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等四位“一把手”任組長,6名市委常委任副組長,而其他市領導不在領導小組任職的,也都到鎮(街道)掛點指導“雙創”工作。
在“雙創”過程中,海口市“四套”班子領導掛點、單位包點,覆蓋了全市21個街道、主城區內5個鎮和桂林洋開發區。掛點領導和包點單位經常深入各區、鎮(街道)、社區進行專項指導、協調、督促和落實工作,解決問題。
——基層黨員引領,熱心小區工作。
海口市推進“雙創”工作的進程,離不開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據了解,海口多個社區都有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在社區改造建設中,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帶頭引領作用。
↑龍華區金貿街道國貿大院的黨員之家。黃尚澤 攝
例如,龍華區金貿街道國貿大院的“黨員之家”掛牌后,多次組織黨員學習、參加義務勞動、慰問困難群體、規劃社區建設等。此外,國貿大院通過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五老”人員余熱,設立黨員樓棟長,制定黨員包戶責任表,充分發揮了“黨員之家”的凝聚和堡壘作用。這些舉措讓“黨員之家”在百姓那里贏得了口碑,小區居民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大提升。
——志愿者齊奉獻,紅袖章在飄揚。
今年3月份,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在巡查時強調,要讓“雙創”的“紅袖章”在道路和社區流動起來,發動更多的市民群眾參與進來,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這個“紅袖章”正是“雙創”的督查員,而督查員很多來自志愿者。
海口“雙創”志愿者們都是秉著一種不求回報、回饋社會的精神,為“雙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由黨員、團員、退休老干部、社區熱心群眾、村民等組成。如今,在海口很多街道、社區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們巡查環境衛生、勸導規范經營、宣傳“雙創”知識,同時也帶動了很多群眾加入到“雙創”的行列中。
——群眾觀念轉變,家園意識覺醒。
“‘雙創’可能只是一陣風。”這個觀念在海口市開展“雙創”之初,是很多群眾所持有的。如今,從原來的不相信、不參與到現在的支持擁護,群眾觀念的轉變可謂是“雙創”攻堅戰的重要成果之一。
那個曾經的“三無”小區——儲運小區,在經歷了小區改造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改造部署會議,社區干部、網格員挨家挨戶入戶談心,認真聽取群眾關于小區改造的意見和建議,并利用掛橫幅、發傳單等形式進行宣傳之后,終于換來了小區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居民轉變觀念、樹立了家園意識之后,主動參與到小區的改造與管理中。“雙創”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家園,一種責任感和歸屬感已悄然植根于他們心中。
?
?
相關鏈接:
和諧人際關系拉近你我距離 海口"雙創"改變一座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