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據美國“石英”新聞網6月23日報道,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豆類消費國和進口國,可能會實行“合同農業”的模式,未來可能從非洲國家以及緬甸購買農田,以滿足國內市場日益高漲的豆類糧食需求。
據報道,印度連續兩年干旱,導致豆類產量急劇下滑。近幾個月以來,一些豆制品售價為200盧比每千克,漲幅為30個百分點。糧價上漲,導致零售業通貨膨脹問題嚴重。5月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至5.76%,為21個月以來的最高值。
印度信貸評級資訊服務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達馬克帝?喬希對《印度斯坦時報》表示:“近期豆類供需失衡。自2004財年以來,產量已連續7年停滯不前,而需求不斷增加,導致人均食豆量降低,豆類價格呈螺旋式上升。”
印度政府正采取措施來應對糧食短缺。6月15日,由印度財政部長亞特力主持的高層會議作出決定,印度將會進口豆類作物,以彌補供需失衡。6月16日,印度政府向緬甸及其他非洲國家下訂單,進口65萬噸豆類。然而,僅靠豆類進口并不足以解決問題。
為填補供需平衡,印度政府正尋求機會,從莫桑比克、馬拉維、緬甸等國進口糧食并進行合同農業。本周印度糧食部長帕斯萬對新德里電視臺表示:“我們將在那里種植豆類,或者簽訂長期采購協議。為此,我們正派人前往莫桑比克以及緬甸。”
6月21日,印度一名官員率領代表團前往莫桑比克,并表示:“代表團將尋求短期及長期合作,以政府間對話的方式從莫桑比克進口豆類。”
報道說,當然,使用海外農田種植作物并不是新創之舉。印度私營商人的早期嘗試也并不成功。例如,2009年,8家印度公司聯合起來,想要購買或租用非洲南部國家烏拉圭的土地,并種植豆類和大豆。然而,全球性經濟減緩導致這些投資無法進行,計劃并未實現。
作為2009年聯合公司中的一員,印度煉油者協會執行董事梅塔對印度《商務標準報》表示:“政府穩定性及財務可行性是印度在非洲國家購買土地之前反復思索的因素。”
然而,此次豆類需求暴漲,使得印度政府必須找到方法,執行此前的計劃。
?
?
相關鏈接:
印度老人拍攝漁游蛇水中捕魚畫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