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并發表重要講話。5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講話全文。在談到當前和未來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基本形勢和主要困難時,習近平深刻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并不容易,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眾所周知,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曾長期倚賴“三駕馬車”,亦即消費、投資與外貿出口,這三駕馬車也就是所謂的需求側,并常年維持了兩位數的GDP增長率。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逐步趨緩的“新常態”,供需矛盾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側結構日益豐富多元,并開始飛速向服務化、高端化和個性化升級轉型,而供給側發展則欠缺活力,嚴重滯后,傳統模式難以有效滿足新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行業產能過剩、樓市庫存過多與企業稅負債務水平居高不下等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其實涉及到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幾大供給側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而能否真正有效化解上述矛盾,歸根結底還必須要從理順供需關系方面做足文章。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中一對辯證統一的基本矛盾。習近平強調:“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究其本質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所大力倡導的供給側改革一以貫之地延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大力強調的“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相關決議精神,絕非簡單地將管理重心由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而是從政府主導和管理經濟徹底轉向市場主導和調節經濟,旨在通過對于行政管制的放松激發市場活力,完善發揮市場作用,服務創業創新,從而使供需雙方由不相匹配走向重新適應;而對于企業稅負的大幅降低則必將逐步改善企業生存環境、政策環境與發展環境,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幾大供給側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
放眼當今世界,2007-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余波猶存,歐債危機開始逐漸顯露,很多發達國家經濟依然步履維艱。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放緩,尤其俄羅斯和巴西更是大幅收縮。在不容樂觀的國際經濟大環境和“三期疊加”的復雜背景下,2015年中國仍然取得了6.9%的GDP增長率,在全球十大經濟體中除印度外表現最好,而2016年“兩會”的召開更是進一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概括的那樣:“新常態下,盡管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們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
?
?
相關鏈接:
多省出臺地方版供給側改革方案?瞄準去庫存降成本
播撒希望的種子——供給側改革激發農業新活力
中方: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應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
離婚潮凸顯樓市政策缺陷 調控應轉向供給側改革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