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開本科 也難解兒科醫生荒
兒科醫生荒有多嚴重?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兒科醫生缺口有20萬,每千名零至14歲兒童對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0.53人,也就是1000個兒童對應半個醫生。
近日的一次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高教司官員曾表明,2016年將在部分院校恢復兒科專業的本科招生,到2020年預計達到在校生1萬人……數字帶來了美好的前景,但擴大了招生,兒科醫生荒就真能緩解嗎?
醫學生經歷
兒科分數比成人臨床低,普遍“調劑而來”
雖然兒科本科停開,但部分醫學院還是會從七年制的臨床醫學專業里單分出一定名額給兒科方向。已經畢業半年的小韓,就曾是兒科臨床方向的醫學生。
高考時小韓的第一志愿是成人臨床,但因為幾分之差,最終被調劑到了分數低一些的兒科臨床專業。入校后,小韓發現兒科班里25名學生中大部分都屬于專業調劑的情況。在小韓看來,成人臨床的分數之所以高,可能是因為學生將來的專業選擇方向多,想再學兒科可以轉,但兒科再往其他專業轉卻比較困難。
畢業后,小韓去了一家三甲綜合醫院當兒科醫生,班里同學有像他一樣干本專業的,也有選擇轉行的,比如去做醫藥代表。入職以來,小韓深刻感受到了兒科醫生的工作壓力。“我現在主要負責看病房,需要值夜班,輪到我值班的時候要從晚上八點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再加上前一天和后一天的白天班,等于兩白天一晚上連軸轉不休息。”讓小韓感到無奈的是,如果是偶爾值一下夜班身體倒不算什么,但科里負責值夜班的,加上他總共才三個人,也就是說每三天就要來這么一回。
除了小韓,醫院里去年新招的兒科醫生還有兩名,僅僅在半年之后,其中一名醫生就因為受不了這種工作壓力而辭職了。“后來他去了一家金融公司工作,那邊不要求專業背景,學醫的也可以去嘗試。”
新醫生盤算
“兒內科是‘啞科’,風險大,還費力不討好”
再過三個月,裴新(化名)就要去北京的一所兒童專科醫院報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都讀的是外科的他,最終選擇去兒科就職,出乎身邊很多人的意料。
“我選擇去兒科工作,主要因為自己將來從事的是小兒外科。綜合醫院里設的兒科,基本上都是兒內科,而小兒外科一般只有一些兒童專科醫院才會設置。”由此,裴新認為自己轉兒科的發展前景會比較光明。“如果我去一家綜合性醫院做成人外科,競爭會很激烈,我想向上發展并不容易。但小兒外科這一塊,畢竟做的人少,將來遇到的競爭壓力會小很多。”
裴新在讀醫學院七年級時,全班同學都要進行一次選科。“我們當時有內外婦兒四種方向可選,我選的是外科,班里選兒科的只有兩個,而且這倆同學最后也沒去當兒科醫生。”裴新坦言,如果當初自己選了內科,說什么也不會往兒科這邊轉的。“說白了,小兒外科你只要手術做得好就行,但是兒內科就復雜得多。我們學醫的都把兒內科叫‘啞科’,就是因為小孩說不清楚自己哪不舒服,最后醫生誤診的概率就大得多,而你萬一要是把小孩治壞了,人家全家不得跟你拼命啊?”
工作強度、環境以及收入問題也是他抵觸兒內科的原因。“如果你去一家兒內、兒外科室分開的醫院,你會發現,兩個科室的工作環境根本沒法比。”裴新表示,兒外科看病的壓力、收病人的數量都還比較符合自己的預期,但兒內科的病人就有點太多了,醫生還可能和病人家長產生糾紛。“關鍵是掙得還沒有兒外科多,費力不討好。”
對于重開兒科本科的計劃,裴新已經聽說,但他并不十分看好以這種方式緩解兒科醫生荒。“你確實把學生招進來了,但將來人家畢業了會不會去干兒科呢?”他認為,問題主要出在行業吸引力不足上。“如果兒內科真的吃香,學臨床的早就自己搶著轉兒科了,可現在又有幾個人這么做呢?”
資深醫生經驗
“兒科速成不得,太年輕的人
還不知如何去面對和排遣”
對于本科學校重開兒科,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原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王杉表示了質疑,“本科階段就分出兒科,并不符合醫學教育本身的規律,院校培養階段還是應當重視厚基礎、廣涉獵的通識教育,至于兒科的人才供給,真正要加強的是畢業后教育,也就是住院醫規劃培訓環節,在國際上也通常都是這樣的做法。”
北京另一所三甲醫院的兒科主任鄒麗萍則認為,兒科醫生的培養周期較長,即使從今年開始招生,經過院校教育和規范化培訓等一系列流程后,至少也要八到十年才能成為一名有資格從事臨床工作的兒科醫生,對于緩解當前兒科醫生不足的困境而言,顯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八到十年的培養期太長,能不能縮短兒科醫生的培訓時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兒科主任姜玉武表示,他曾經聽到過類似的建議,甚至有人還要搞兒科的“速成班”,但從一線工作者的角度來說,他完全不贊成這樣的提議。“醫學生的培養周期之所以長,不但是因為學生要在實習中提高醫療水平,更在于他需要通過必要的年齡積累來獲得很好的人文修養和社會閱歷,這在被稱為‘啞科’的兒科醫生培養上體現得可能更明顯。”姜玉武表示,在兒科當醫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病情和感受,而且在給孩子治病的同時,很多時候還要兼顧對家長的安慰,這種能力不是短期速成就能養成的。“年輕的或者接觸醫學太短的醫生,很難學會如何與人溝通、體會患者的痛苦和感受,而且醫生每天都會面對悲傷、哭泣等負能量,太年輕的人也許還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排遣,更不用說把它轉化為正能量再返還給病人和家屬了。所以,培養任何一科的醫生都至少應該有八年的培養周期,就兒科來說,我認為這也是絕對必要的。”
關鍵問題
“科內一名重點培養的
醫生都跳槽了”
姜玉武認為,在緩解兒科醫生荒的問題上,重開兒科本科的重要性遠比不上實在地增加兒科的職業吸引力。
之前一次去國外交流學習的時候,姜玉武與國外的同行聊天,說到中國有不少兒科醫生為了得到更好的收入,不得已辭職去做醫藥代表,外國同行都表示非常不理解。“在國外,兒科醫生是一個收入很高的群體,也非常受到尊重,如果說一個兒科醫生跑去做藥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作為醫院的兒科主任,讓姜玉武非常痛心的是,就在不久之前,科內一名重點培養的醫生跳槽去了另一家私人診所。“我們當時甚至都幫他聯系好了出國深造的機會,馬上就能成行了,可人家還是毅然決然地辭職了。”起初還感到生氣的姜主任,在與這名醫生聊過之后卻也只能表示理解對方。“人家把丈母娘都搬出來了,說他如果再掙這么少就讓他和他妻子離婚,你說這我還能攔著人家嗎?”
得力干將離醫院而去,姜玉武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兒科醫生荒”的現實——招生上“開源”重要,但“節流”,也就是如何能避免兒科醫生的流失才是目前最緊迫的問題,而合理的待遇則是重中之重。“目前來看,很多兒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并沒有獲得與自己的工作相匹配的薪酬和待遇。”
?
?
相關鏈接:
兒科醫師缺口20萬破“荒”需多管齊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