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資料圖
制種繁育車間、家系選育車間、清水池、綜合實驗室……3月8日,“國家級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在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碗窯村開工建設,按計劃,這個總投資794.19萬元,占地11.49畝的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預計今年底投產,若干年后,閩東海域或將重現接近野生的大黃魚新品種。
據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葉國獻介紹,2015年,寧德市大黃魚年產量在10萬多噸,其中出口1萬多噸,產值40億以上,占全國90%。“國家級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是國家農業部批準的由廈門集美大學與寧德官井洋大黃魚養殖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項目,系全國首個國家級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項目總投資794.19萬元,占地11.49畝,主要由制種繁育車間、家系選育車間、水處理區、蓄水池、清水池、鍋爐房、配電及沖氣機房、綜合實驗室等組成。
“項目預計今年8月建成,年底投產。”項目方相關負責人說,建成后5年內將培育1個至2個大黃魚新品種,分別為全母的苗種和接近野生苗種。新品種研究(經過科技部或農業部育種專家驗證的)年產優質育苗將在1000萬尾以上,它們抗病率強、成本低、肉質好、條型好、生長快,可大大改善目前養殖大黃魚因種質退化導致生長減慢、抗病力和抗逆性下降,每年病害死亡損失嚴重的局面。
對于為何要成立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享有“中國大黃魚之父”之稱的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家富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據介紹,大黃魚又名黃瓜魚,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首,是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劉家富說,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于過度捕撈,閩東大黃魚數量出現急劇下降趨勢。當時閩東大黃魚主要集中在蕉城區三都澳官井洋海域,該海域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內灣性大黃魚產卵場,那時只能撈到少量大黃魚。1987年5月9日,他用野生培育的親魚20尾做分組催產試驗,1990年,他實現了百萬尾規模的大黃魚全人工批量育苗技術,至此大黃魚人工培育技術得到廣泛推廣。
“隨著近年來沿海海域水質、溫差等諸多因素影響,目前人工養殖大黃魚種質也出現退化、生長減慢、抗病力下降等問題。”劉家富認為,科研機構成立國家級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很有必要性,該機構將更加規范、系統的分析專注大黃魚遺傳育種,希望若干年后,隨著科研技術的深入,閩東海域會重現接近野生的大黃魚新品種。
?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婦科“大將”郭曉青的手術室日常-新華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