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中,教育“冷暴力”時常發生,從幾年前的“綠領巾”、“紅校服”和“三色作業本”,再到不久前的孩子上課話太多被孤立,導致家長和班主任撕破臉,教育“冷暴力”再度成為公眾熱議話題。(見海口網
《與孩子建立“朋友”關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教育“冷暴力”是相對于體罰等暴力而言的一種“精神懲罰”,常見手段包括對學生態度冷淡、放任、嘲諷、區別對待、貼標簽等。“一句話概括,就是教育主體采取非暴力、非主觀的方式,但在客觀上卻給教育客體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隱形傷害。”心理咨詢師齊有偉指出,“冷暴力”危害不容小覷,會使孩子出現孤僻、冷漠、心理扭曲、抑郁等心理問題,長期下去可能形成不健全人格。因此我們要減少教育“冷暴力”,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
家長們怎么避免家庭教育“冷暴力”呢?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當孩子的表現沒達到他們的期望值時,就會把焦慮和不滿發泄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實施冷嘲熱諷、不予理睬等“冷暴力”,往往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也和孩子產生了隔閡。孩子沒考好時,比起責怪,家長的關愛更能讓他接受;比起嘲諷,鼓勵產生的效果更好;比起質問“為什么丟分了”,好好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一起找到其中原因更實在。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難道不比打罵、“冷戰”更好?
學校是“冷暴力”的高發地,因而在減少“冷暴力”這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學校環境比家庭環境要相對復雜,有老師的冷對待、也會有一些同學的嘲笑、排擠等。一方面,學校要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活動,而教師們也要積極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不以成績取人,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另一方面,學生在遇到“冷暴力”時,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及時和老師、家長溝通,避免遭受傷害;同時也要尊重老師,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個人學習素養,增加老師、同學對自己的好感。
當然,減少教育“冷暴力”,社會的力量也不可或缺。除了媒體宣傳和引導“減少‘冷暴力’ 關愛未成年人”等理念之外,心理輔導機構或組織也可以提供相關的志愿服務……而這些事情也不一定要等到教育“冷暴力”新聞曝出或者與未成年人相關的節日才做,應該細化到日常生活,讓人們對“冷暴力”從認識了解到參與抵制教育“冷暴力”的行動中來。
總之,減少教育“冷暴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孩子們才能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