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趪腋咝录夹g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有對象了嗎”式的問候該歇歇了
    “有對象了嗎”式的問候該歇歇了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時間:2016-02-25 11:17

      在中國,過年回家已成了許多人的一個信仰和追求。這本是一個家庭團聚,一處鄉親聊天,放松、休閑的最佳時刻。見面,大家少不了幾句問候,更可況,一年才見一次面,自然要提出最為關心的問題作為問候,“有對象了嗎”成為首選就是自然的事了。但估計問候者也未曾料到,這個問候不經意間卻引發了許多尷尬,甚至社會問題。它使回家過年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負擔,還引出租借對象的離奇故事,進而又會引出許多傳奇來。有人分析,人們之所以關心找對象的問題,是因為白領們普遍工作緊張,缺少溝通,對象不好找。但引起注意的卻是它背后隱含的一種文化現象,即中國式的問候遭遇隱私尷尬。

      見面問候打招呼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基本方式,尤其是熟悉的人之間,這在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但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和問候內容卻包含著不同地方的人們對人際關系的不同理解。比如,兩個非常熟悉的中國人見面一般都會問,“你吃飯了沒有呀”,主要關心肚皮問題。而熟悉,但不太經常見面的,通常會問,“你一個月拿多少工資呀”,還是關心。那些難得見面的見面了,當然就不會問“你吃飯了嗎”之類的常見面問候的問題,但也得問最為關心的問題,比如,“有對象了嗎”,就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我們可以發現,無論什么問題,上述問候背后都是對對方的一種關心,而這些關心背后都涉及隱私問題。由于傳統上,中國人的隱私范疇比較模糊,而西方人的隱私觀念則很強,這從見面問候語之就可以看出。無論“吃了沒有”“工資多少”“有無對象”都涉及隱私,自然是不能問的,因此,最好的問候就是無關人的問題,那么,“天氣怎么樣”,就是最佳的問候語了。但國人對此自然就會感到驚訝了,明明知道天氣怎么樣,還要問天氣狀況。這就是文化上的差異。

      然而,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人們的隱私意識不斷提高,見面的問候語也往往會變成一些跟對方無關的話題,傳統的那些問候語不再流行。比如,“還好吧”,似問非問,也并非定指哪一方面的好壞,反正就是一句問候而已。在這個時期,一句“有對象了嗎”即成了不尷不尬的問題。如果是一般朋友的問候,倒也可以敷衍過去,但就怕父母家長等家人如此追問。但無論如何,時代在變遷,距離產生美,尊重隱私,給對方一些空間,才是真正對對方的尊重。

      我們應當明白,問候,僅是一種招呼,是為了打開話題而已,而過度關心也并不是真正的關心,有可能成為干涉。

    (編輯:吳茜)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