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想象著,如果經過我們探索和努力,使我們在藝術創作上找到一種可能性——既是繼承的,又是發展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嶄新的;既是歷史的,又是今天的——那就好極了。
”
----李維康
李維康:在創新中傳承國粹 孟利錚 張莉/文
見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的那一瞬間,腦海里只有一個字,美!一如她傾心近60年的國粹藝術。
這樣的美,日月洗其鉛華,山水毓其靈秀;這樣的美,端莊優雅,深入骨髓。這是一種傳統之美,中華之美,李維康說,京劇于她“是融化在血液中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創作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京劇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深具中華傳統美學之魅力。而被這一魅力深深吸引的李維康,不拘門派,博采眾長,“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瞬息萬變的當代中國,為京劇乃至戲曲藝術贏得了一席之地。
在創新中傳承
“我在想象著,如果經過我們探索和努力,使我們在藝術創作上找到一種可能性——既是繼承的,又是發展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嶄新的;既是歷史的,又是今天的——那就好極了。”
現已身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的李維康一直對著名詞作家喬羽為她的作品寫的這句題詞念念不忘。
2008年,李維康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繼承,對她而言,在個人追求之外,更多了一份責任。
“從京劇形成,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老一輩京劇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四百出音像作品,何其寶貴,我們要像‘考古’一樣把他們內在的東西挖掘出來。”李維康表示,把戲學會很簡單,但演好、演精、演到化境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李維康看來,繼承并不僅僅是學前輩的戲,還要繼承他們的思想,學他們的創新、前進與改良。這樣才會知道前輩是怎么跟上時代的,他們怎么會有那么多觀眾。
“所有的前輩都是革新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哪一個不是創新才有了自己的流派?如果他們不創新,只是學過去的老前輩,不會有他們那樣的輝煌。”
在京劇的創新上,李維康堅持走了一條“體驗和體現相結合的”路子。“每一個演員都要不停地找自己與這個時代不適應的東西,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今天的人服務。”李維康這么想,也這么做。
在經典戲目《四郎探母》中,李維康就對傳統戲劇中的“過門”進行了改良。“老戲里,過門的時候演員可以飲水,可以擦臉,甚至到幕后休息。但我想,現在不能這樣把觀眾晾著,”她開始嘗試將人物的內心感情通過舞臺上的躑躅、念白充實到“過門”中,“我發現觀眾一直是跟著我走的,沒停,我覺得這是個路子。”
世界是多元的,也是變化的,李維康既堅守著,也警醒著。她希望不論世事如何變遷,京劇都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
人民是創作的最高標準
“你什么戲都唱過了嗎?你什么戲都唱好了嗎?觀眾喜歡看你嗎?你的最高標準是什么?”
這是李維康對京劇藝術和從事京劇藝術的工作者們發出的“天問”。這時,今年69歲的她其實還是那個忍著全身劇痛學戲的11歲的倔強女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