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伊面加工不防鼠不防蠅 海口瓊山區一無證小作坊被查
記者調查發現:海口伊面企業均無生產資質,市場上的伊面都來自小作坊
一家無證生產加工的伊面作坊內,兩名男子光著腳丫,在制面間直接用手將制好的面條送到油炸間過油加工,現場未進行防鼠、防塵、防蠅“三防”措施,面條經油炸加工后便成了常見的伊面……日前,國興食藥監所對這家無證伊面小作坊立案查處,責令其停止生產加工。
現場查處
加工作坊內潲水桶放在加工間門旁
日前,瓊山區國興食藥監所接到市民舉報稱,位于海口瓊山區高登東街河口路一棟三層民宅內有無證的面制品小作坊。根據市民舉報,南國都市報記者近日隨同國興食藥監所執法人員來到了這家伊面小作坊。
記者發現,該小作坊衛生條件較差,在壓面間內,制面機器所換下來零件直接擺放在窗臺上。該作坊的兩間加工房門窗、地面以及生產設備上,沒有防鼠、防塵、防蠅“三防”措施,工人均未戴帽子、口罩。據該作坊老板黃某勛稱,該作坊通常中午至下午生產伊面,量產有400斤,成品以3.5元/斤的價格送往培龍市場銷售。他坦言道,工商營業執照過期后,就沒去辦理,也沒想到生產加工伊面還需要到食藥監部門辦理相關證件。該作坊無法提供食品生產許可證,涉嫌無證加工經營食品,國興食藥監所當場責令該作坊停止生產經營行為,并立案調查。
記者走訪
早餐老板:“伊面基本來自小作坊”
作為消費者,是否了解早餐店、面粥店所使用的伊面的生產來源,以及生產過程呢?市民小張自小就喜歡吃伊面,小張告訴記者,他只知道早餐攤位上的面是從農貿市場里進購的,但是哪家廠生產的,就不知道了。記者走訪了海口市部分早餐店、夜宵店等餐飲店,了解伊面的進貨來源。大英農貿市場內的一銷售面食品攤位老板介紹,他們攤位所進的伊面是向一位經營小作坊的老板進購的。“我們攤位的伊面均是從錦山里一小作坊進貨的,其實像海口市面上所賣的伊面,都是私人制作的。”新民西路一早餐攤主說。“做餐飲的都知道,市場上的伊面幾乎都是從小作坊出來的。”一位在餐飲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訴記者。
監管部門
海口暫無一家有生產資質的企業
記者從海口市食藥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了解到,海口市目前還沒有一家有關伊面生產的企業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生產伊面的主要還是以小作坊經營模式為主。
據食品生產監管處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尚未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相應的地方法規,給監管部門在小作坊上的管理上帶來了一定的難題。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小作坊的監管,我省食藥監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完善監管手段。自去年8月起,龍華區食藥監局根據《食品安全法》制定小作坊登記制度,以轄區作為試點,對轄區內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進行登記,將其納入一個科學的監管范圍內。
日前,我省對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摸底工作正式啟動,目的在于摸清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家底,便于區食藥監局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管,及時消除食品藥品生產中的安全隱患。這一舉措將有望破解小作坊長期以來“監管難”問題。
一女子未戴口罩、手套,直接將面條進行油炸加工,并稱所用的油3至4天更換一次。
?
?
?
相關鏈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