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至11月下旬,由教育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同舉辦的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主題教育活動將陸續在全國高校開展。將舉辦全國大學生網絡作品系列比賽、全國大學生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展播推送、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建設成果展等系列活動。
當代大學生,從他們一出生起就被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包圍著,對于他們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的生活是他們從小就伴隨他們成長的生存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從單純的被影響者,已蛻變成既是被影響者,更是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力軍。以“傳遞網絡正能量、爭做校園好網民”為主題舉辦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不僅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更是把我國建設成網絡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五四運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展現就是當代大學生的“青春之我”。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形塑和影響的卻是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2007年,網絡就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社會信息最主要的渠道,這一比例在2012年達到了73.1%。2015年3月23日零點調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以上大學生和白領群體、半數以上城市務工人群和縣城民眾、四分之一的城市中老年群體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為互聯網。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網絡空間信息傳播的“光電效應”、“蝴蝶效應”、“暈輪效應”、“化合效應”、“鐘擺效應”不斷強化,網絡文化建設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引導和組織。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積極、進取,價值觀念多元、務實、自我,個性獨立、樂觀、張揚,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性取向明顯、知行缺乏統一、媒介素養欠缺等問題。對他們的教育,需要在引導示范中樹立方向,在服務幫助中滲透影響,在平等互動中疏導認識,在參與體驗中提高自覺,在社會實踐中強化實效。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正是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以節日的載體唱響網絡文化的主旋律,邁著堅實的步伐去實現中國夢。
青年人,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脊梁,都承擔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通過大學生網絡文化節的舉辦,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當代的青年,可以進一步了解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行,可以進一步探討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青年。拋出的是磚,得到的是玉,影響和教育的是大學生自己,更是整個社會。“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相關鏈接:
專家解讀新國家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