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中新社 劉震 攝
有著“超級推銷員”之稱的李克強隨時不忘推銷中國高鐵。5月4日在會見馬來西亞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主席賽·哈密德時,李克強指出,中國政府支持中方聯合體積極參與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鐵項目合作,充分利用在規劃設計、綜合開發、融資支持、建設運營等方面的經驗和實力,拿出有競爭力的競標方案。
這篇看似普通的外事新聞報道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國家戰略。4月3日,李克強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強調要推動中國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人民網記者梳理發現,這是我國首次在對外貿易領域提出“優進優出”的說法。
前有“對手”,后有“追兵” “優進優出”是外貿發展的必然結果
若想了解“優進優出”,首先得知道“大進大出”。上世紀80年代,我國許多外貿企業得益于“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戰略,收獲了“第一桶金”。它們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在國內完成加工后再向國外銷售產品,從而將生產過程的“兩頭”都放在國際市場,通過“大進大出”,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不過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豐厚的利潤更多集中在“前頭”的研發和“后頭”的銷售兩大環節,中國企業賺的不過是個“打工者”的微薄利潤。
“國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也需要順應這種變化,轉變自己的發展方式。過去那種‘大進大出’的老路已經難以為繼。”李克強在座談會上指出說,“要加大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使我國對外貿易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
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告訴人民網記者,“優進優出”是外貿發展的必然結果。“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工業化、工業體系應該向全球市場、全球標準的方向看齊。”邢厚媛認為,規模和速度降下來了,但質量得到提高,這應當是外貿的“新常態”。
另一方面,“優進優出”也是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必然選擇。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6%,其中3月份進出口增幅出現雙降。對此,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向媒體表示,近期我國對外貿易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影響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
“中國在世界分工體系里前有‘對手’,后有‘追兵’。”邢厚媛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外貿正面臨著許多困難,尤其是來自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所以中國外貿需要轉型升級、往高端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建臣也指出,“優進優出”屬于緩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化解國外市場不確定因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外貿戰略的調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