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教授不會做奧數題”背后的思考
    “教授不會做奧數題”背后的思考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張漲 時間:2015-04-13 10:50

      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國家兩彈一星專家黃吉虎給熱衷為孩子報班的家長們潑了一盆冷水。這位1958年的浙江省高考榜眼、數理化全科滿分的高材生表示,小學有些題目,別說孩子做起來困難,就連他自己都做不出來。

      中科大教授不會做小學奧數題,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近年來網絡上屢屢出現一些小學生的暑假作業、乃至幼兒園面試“神題”難倒一大片成年人的景象,這說明我國孩子的教育難度相比起年紀,確實有點不相稱。紅了幾十年的奧數,近年來雖有降溫的跡象,但一直以來就是青少年教育超難度的典型代表。其實奧數本身沒有什么問題,讓一些有興趣有能力的孩子通過奧數來發現數學之美,投身科學道路,本是一件大好事。但奧數的問題主要是理念和實際執行中出現了偏差,本來是作為啟發興趣之用,但卻染上了過多的功利色彩:大部分學生并不是因為興趣才上的奧數班,而是為了獲得競賽名次以保送名校;社會上一些奧數培訓機構,也完全不把啟發性、創造性作為教學重點,而完全是為了解題而解題,找套路、給公式,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僅沒有培養起對數學的興趣,反而使得一些有天分的學生認為其枯燥無味,早早放棄了對數學鉆研的追求。

      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早已備受批評,其中遭詬病的一點就是培養出的“考試機器”太多,創新型人才太少。其實歸根結底,就在于中小學教育方向走偏,過于強調考試結果、成績優劣,而不考慮塑造學生的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的性格在青少年時期完成定型,應試教育體制只給學生提供唯一的“正確答案”,學生的任務也只是需要知道“正確答案”即可。這樣一路走下來的學生,哪怕從名校畢業,頂多也只能做好重復性勞動,卻無法從事創新型勞動。

      從宏觀上看,要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必須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在創新能力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培養出更多不走老路、愛闖新路的創新人才。因此,在青少年教育階段降低學習難度,轉而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為重點,或許今后中小學的考試不再需要用分數作為敲門磚,一項發明創造、一個田野調查等等都能讓孩子上名校,才能將中國的基礎教育從應試軌道轉到創新軌道上來。

    (編輯:林婧)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