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9日電美國《僑報》8日刊文指出,清明假期,游客挖莫言舊居墻皮實際上是某些人的迷信行為,不僅對莫言舊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也反映了中國一些人做事都“只剩下一個空名和假樣,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大陸清明三天假期,莫言舊居接待的游客超過千人。游客中既有單純去參觀沾“文氣”的,也不乏“摳墻皮、挖磚塊”的。“這墻角的磚頭被人挖走了,墻皮被摳掉一塊,他們說是帶回去,把土撒到家里沾沾‘文氣’。”莫言二嫂葛金芳說。從去年的“拔蘿卜”到現在的“摳墻皮、挖磚塊”,持續的人流對莫言舊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損害。
說起中國房子上值錢的物件,歷來不過秦磚、漢瓦。但今年,這一說法怕是要變了,因為又加了“莫言墻皮”!這“莫言墻皮”,顯然要比秦磚、漢瓦的文化氣質高些,除了有“文氣”,畢竟還沾了“洋錢氣”,堪稱被洋先賢諾貝爾老先生“開過光”。所以呢,這沾了“洋錢氣”的磚頭,在今天就顯得彌足珍貴了。難怪會有那么多人趁著莫言老家還未成為文物保護區,趕緊過來“揩點油”——錯了,應該是“揩點泥”。
只是,這秦磚、漢瓦、“莫言墻皮”真的能成為千古美談嗎?依筆者看夠嗆,因為這“莫言墻皮”實在是太易碎了。泥墻也好,石墻也罷,易碎的原因并非因為墻皮的材質,而在于是否做事認真,虔誠且敬畏。
表面上看,人們摳墻皮、挖磚頭是為了“沾文氣”。可如今“一般的文章養不活人”的道理誰都清楚,誰愿意沾“窮酸書生氣”?于是,摳墻皮本來的目的不言而喻,是想靠捷徑升官、發財——“莫言一個碼字的都可以得外國巨額獎金,那我們為何不可呢?”歸根到底,像以前的秀才一樣,借拜孔圣人之名求皇帝垂青開恩。“莫言墻皮”,就神化為各地都有的狀元橋之類的物件。說白了,就是戴著文化面具的封建迷信而已。
不過,迷信也有說道。魯迅在《<如此廣州>讀后感》里提到“迷信”時說:“其實,中國人誰沒有迷信,只是那迷信迷得沒出息了,所以別人倒不注意。”這摳人家墻皮、挖人家墻磚的行徑和迷信,倒是真像那“迷信得沒出息”的。古時書生拜完孔夫子,還曉得回去繼續寒窗苦讀,沒見人家把孔夫子的家廟給拆了。所以,這“莫言墻皮”迷信也不見得多虔誠,虔誠的迷信多少還有些敬畏心。也難怪魯迅會說,“中國有許多事情都只剩下一個空名和假樣,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
不認真的迷信,能有什么結果?古人拜孔子、喝狀元紅、吃“過橋米線”,好歹每年還有中壯元的,也有不少獲得了殿試資格。所以,那種迷信許久不曾廢掉。而今天呢,摳塊“莫言墻皮”,無論如何也是中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升官發財也是白日做夢、難上青天。時間久了,人們該埋怨這莫言了:“你家的‘莫言墻皮’也不靈驗啊!”慢慢的,口水一多,這原本神圣的“莫言墻皮”自然就會碎掉。(姜伯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