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抗日劇正該“寧缺毋濫”
    抗日劇正該“寧缺毋濫”
    來源: 南方日報 作者:潮白 時間:2015-04-10 09:58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近再一次出手整治“抗日神劇”,明確“要把好內容導向關,寧缺毋濫,對過度娛樂化的劇不得發證”。所以說“再”,因為印象中前幾年整治過一次,不知從何時起又死灰復燃。這回這個“寧缺毋濫”,應該說掐中了“抗日神劇”的命門。

      從1937年7月7日日寇向我國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駐防的軍隊進攻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止,中國人民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進行了英勇的民族解放戰爭,也就是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八年抗戰。抗日劇所要表現的,無疑該是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怎樣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怎樣極其黑暗的一頁。我們的不少抗日劇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然而還有一些,卻不幸淪為“抗日神劇”。在抗日劇中間嵌進了這個“神”字,意味著該劇的味道乃至性質已然發生變異,意味著不靠譜,就是俗話說的“不著四六”,成為“神臺上的貓屎——神憎鬼厭”。可嘆的是,這樣的“神劇”并不是個別、極少數,以至于浙江的橫店影視城被“開辟”成了“抗日根據地”,打死的鬼子數量,排列起來居然可以和地球的周長進行比較了!什么樣的抗日劇可冠以“抗日神劇”,想來已無需贅言,歸根結底在于情節上的一個“濫”字。而“濫”的前提,是一些不具備絲毫歷史知識的影視從業者,想當然地、無中生有地、信馬由韁地演繹當年的艱苦卓絕。這種只是單純尋求感官刺激的作品,貌似歌頌國人在抗戰中的英勇,實際上是兒戲化了戰爭,褻瀆了抗戰的神圣性。

      八年抗戰,經歷了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表現為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無論哪個階段,無論哪個戰場,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戰爭進行得都“異常慘烈”。那么,無論是從宏大視角還是從微觀層面,即便以真實為藍本,也有挖掘不盡的題材,我們的影視從業者完全應該潛心其中,汲取營養,而不是一味地閉門造車,導致嚴肅題材的娛樂化。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所拍的二戰影視目不暇接,其中許多在片頭正標注著“Based on a true story”(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比如2002年法國、德國、波蘭合拍的《鋼琴師》,講述一個鋼琴家在二戰期間如何艱難生存,就是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演繹,某種程度上更能撥動觀眾的心弦。誠然,國外也有雷人影視比如像《加里森敢死隊》那樣的“抗德神劇”,但是畢竟產生了不少公認的經典。我們的影視從業者當然不必照搬照抄,但是應當在立足我們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借鑒,并消化吸收。什么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在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方面,我以為屈原《九歌·國殤》里的句子可資參考:“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我甚至認為,這幾句未嘗不可以作為抗日劇所要體現神韻的一個重要標尺,成為抗日劇所應具備的靈魂。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為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自然會有新的抗日劇在籌備之中。“寧缺毋濫”,等于把丑話說在前頭,把過度娛樂化的貨色杜絕于門檻之外。不難想見,只有真正奏響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觀眾才能真正地感受歷史,從歷史中激發出繼續奮進的力量。?

    (編輯:林婧)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