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2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談星余)3月30日,海府路和海府一橫路交界處一塊約9平方米的路面突然塌陷,出現一個大坑,事后調查是由于排污管道出現滲漏造成的。實際上,每年在很多地方,路面塌方情況屢見不鮮,因素也比較多,然而,管道問題所造成的路基土的流失是導致路面塌陷的“罪魁禍首”。
路面塌陷屢見報端
據媒體報道,在很多城市每年都會出現路面塌方的情況,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排水管道問題所導致。近幾年,有關海口路面塌方報道就有十多起。2010年5月4日,海口南海大道汽車南站斜對面路面突然塌陷;2010年8月16日,海口市濱海大道九小分校對面綠化帶突現100多平方米的大坑;2012年8月23日,海口市海甸五西路與人民大道交叉路口驚現大面積塌陷,路面底下有上百平方米路基土被掏空;2014年3月17日,海口瓊州大道明珠天橋附近路出現直徑約3米、深度達3米多的圓形大坑;2014年8月26日,據相關媒體報道,海口永萬路非機動車道路面塌陷,查明原因是由于塌方路面旁工廠排污管道破損,廠房底部路基沖毀“蔓延”致該路段路基受損塌陷。
同樣,在我國其他省市以及在世界很多國家,路面塌方問題也是屢見報端。
管道老化是塌方主因
對于路面塌陷頻繁發生情況,海口市排水管道養護所設施室主任梁顯朝認為,路面塌陷的可能性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需要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就是管道自身問題。路面塌方很有可能因為路面底下的各種各樣的管線出現了故障,當某種管線出故障就有可能出現塌方,而塌方最嚴重就是排水管道出現問題。
據梁顯朝介紹,根據不同城市地形設計和地質特點的不同,排水管道一般埋藏在離地面1到10米的距離,尤其是污水管道,一般在3米以上。有些老城區的管道和道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長時間被污水雨水沖刷腐蝕,排水管破裂,導致地下水滲漏,就會造成路基土流失,路面下方的水土漸漸流失,最終被掏空,到一定程度后,路面結構難以承載車輛等物體重量,塌方現象就很容易產生。
施工中易造成管道破壞
梁顯朝認為,其實在近十年來,在工程建設中對管道的破壞也是很常見,隨著城市建設和科技的發展,很多非開挖技術被普遍運用到工程建設中,簡單說就是,工人們不需要直接開挖路面,而是用頂管施工等非開挖施工方法。然而,在施工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將地底下原有的管道破壞掉,但上方的工人卻很難發覺。
“因此,往往是在施工完畢,工程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出現嚴重的塌方現象。”梁顯朝稱,此外,管道等配套設施質量和管道建設出現問題,也可能導致管道破裂,但如今隨著工程管理規范化,因為水管工程質量問題導致塌陷的情況比較少了。
應及時更換老化管道
針對管道老化的情況,梁顯朝認為,政府應該加大投資力度,及時將超過使用期限以及老化管道進行及時改造和更換。
另外,梁顯朝建議,對施工對管道破壞引起的塌方,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施工監督和管理,特別是非開挖技術施工,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施工。“在施工前應該先進行調查,掌握準備施工地點下方所埋的管道數量、所在的位置、管道使用材料等信息。”
?
?
?
?
?
?
?
相關鏈接:
海口文華路一坡地受侵蝕地面塌陷 威脅上百人安全
海口:花棚塌陷存安全隱患 街道辦稱正在協調處理
海口瓊州大道路面塌陷現大坑 或是排水管道滲水所致
瓊海萬泉河長約350米河堤塌陷 民房距河邊最近不足10米
海口瓊苑路一處地面塌陷現10厘米大坑 人行道下沉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