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個本不成新聞的事兒成了新聞:四川師范大學“大學生性文明與性健康”課程的期末“壓軸題”——大學生如何看待“約炮”,在網上引起熱議。
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其實是,網上一度誤傳題目為“如何看待大學生約炮”。先說說“誤傳”。弗洛伊德有一本書叫《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主要剖析日常生活中的無心之“誤”。他認為,看似無心的錯誤,其實都隱藏著深層的“潛意識”。由此看網絡誤傳,其實應了禪宗那句老話:“不是風在動,是心在動。”之所以會發生誤傳,一是對目前大學教育潛在的不信任,二是對時下大學生性現狀的不放心;還有可能的一點,那就是,大眾多少存在著魯迅早就批評過的誤區:“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象唯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問題是,即便搞清楚了題目是“大學生如何看待‘約炮’”,也還是有很多人難以接受。設身處地也容易理解。筆者的伯父如今七十多歲,上個世紀80年代時他有個刻板的規定,不允許女孩穿裙子。嚴令之下,我的四個姐妹在初中畢業之前,都沒有穿過裙子。——當然,上了高中后,一方面有了自主叛逆意識,另一方面社會風氣也更開放,伯父也就只能睜一眼閉一眼了。
說明了什么?我們的思想需要與時俱進。當然,這并不等同于向“壞”現象妥協:要知道,無論是裸體還是性,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都曾經是健康的東西,只是我們的文明將之層層包裹了起來。自由當然有個限度,但愛美之心,甚或談虎色變之“性”,都還沒有逾越正常的人性范疇。在傳媒如此發達、年輕人普遍早熟、自我意識日益解放的今天,大學生在校期間達到法定年齡即可結婚;避孕套也早已進入大學校園;曾經羞答答的“性教育”,也已成為大學的公開課甚至是熱門課。這是時代向前發展的標志,如果看不到這種發展還固守老一套,其實是刻舟求劍。
我們曾經習慣了“被管”,于是也就習慣了“管”。不只是管幼年,還想管他們的青年時代。但是,被管的孩子往往長不大。“管”正如“堵”,而堵不如疏,“管”是治不了個性的“洪水”的。時代已經發展如斯,試問有多少大學生不知道“約炮”一詞,不知“約炮”可能潛在的危害?因此,網友和家長們實在是有些過慮了。既然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與其掩耳盜鈴,不如讓年輕人正視現狀。像該校這樣,對社會存在的熱點話題,通過考試讓學生們答題思考和辯論,反倒可以產生抗體,更好地實現自我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