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趪腋咝录夹g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別再讓社會文明道德“逆生長”
    別再讓社會文明道德“逆生長”
    來源: 環球時報 作者:周云 時間:2014-10-08 10:28

      國慶“黃金周”引發的井噴式旅游向來是熱門話題,其中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更是引起諸多“吐槽”。而今年又增加了新的“槽點”:有媒體和民眾注意到,在很多景區,往往是小孩比大人更講文明。有景區負責人說,小學生總的來說最文明,一般不亂丟垃圾,其次是中學生和大學生,而亂丟垃圾的一般都是成年人。

      這不禁讓人深思。文明程度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化的問題。按照常理,一個人年齡越大,社會化程度越高,也就越講文明。但為什么在一些人身上,會“反其道而行之”,出現年齡越大,文明程度越低的“逆生長”現象呢?

      我想這其中有學校教育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成年人,在青少年時代沒有接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或者在學校沒有得到很好的社會公德教育,所以成年之后缺乏公德意識。因而在這方面,他們比起正在接受社會公德教育的中小學生,顯得更為“幼稚”。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在各級學校教育中,社會公德教育一直都處于重要位置,大部分人都能在上學期間或多或少地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從而多少具備這方面的意識。

      出問題的主要還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不可否認,許多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社會公德教育。但也有很多家長在這方面意識淡薄,自己身上就有很多不良習慣,深深影響了孩子。孩子在學校教育下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良好習慣,都被家長的負面示范抵消了,因此才會出現社會公德水平的“逆生長”。

      至于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從歷史上看,中國是個農業社會,本來對社會公德的要求就相對較低,而且道德責任主要是靠熟人社會來維系。盡管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城市,但傳統的影響可以說仍然是根深蒂固,人們還沒有學會在脫離熟人社會的督促后,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

      從現實來看,許多人不愿意遵守社會公德,這實際上透露出一種輕微的反社會傾向。這種傾向又表明,人們對社會的認同度不夠,從而不愿意遵守和維護社會規則。他們中的一些人有這樣的心理或者潛意識,即從這個社會中得到的物質和精神方面關懷不夠,于是對社會規則有了逆反心理和違背行為。又或者有人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美好的,他們自己的不文明行為根本無足輕重。

      一個社會能否變得更加美好,取決于個人、社會與政府的共同努力。應該說,在個人的社會公德培養方面,學校教育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因而才有“小學生總的來說最文明”的局面。關鍵問題是如何不讓青少年這種良善的本心,在成長中被家庭和社會消磨甚至泯滅。一個人的成長,大體上符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規律。因此,社會和政府應當努力創造條件,讓青少年在成長中接觸到更多的美好,而不是更多的丑惡。這樣,純真的本心才會保持,進而發揚光大,令人失望的“逆生長”現象才會越來越少。(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

    ?

    ?

    (編輯:林婧)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