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愛好者的改革
張志剛出身部隊家庭,對國家與軍隊有特殊情感。除了承擔多項重大軍工項目,5000多人的濟南二機床還有一個預備役營,下轄4個連。
“作為一個汽車愛好者,我幾乎開過所有品牌的汽車。”張志剛說,如果讓他選擇,性能是首要因素,“我喜歡起步時有推背感,當發動機達到3500轉以上時,仍然有強大扭矩的車。”
1977年,張志剛在第一屆恢復高考時進入大學,學習機械制造專業。
當時,中國的汽車工業正蹣跚而行,雖有解放、紅旗等品牌,但產量極低,“街上的汽車多數都是進口的。”張志剛說,直到幾十年之后站在底特律的大街上,他仍然無法平靜,因為那些穿梭的汽車中,沒有一點中國制造業的影子。
早在1953年前后,在原機械工業部的指導下,濟南二機床開始進入刨床和沖壓領域。這家企業始建于1937年,曾是國民政府軍工廠,號稱中國機床工業史上“十八羅漢廠”之一。
在“24馬力和40馬力柴油機、農用解放牌水車、洋灰攪拌機、鐵路道釘等產品”的基礎上,原稱濟南第二機床廠的車間里,于1953年誕生了中國第一臺大型龍門刨床。
“造出龍門刨,打響第一炮”,成為那時濟南最響亮的口號。
“那時技術都是來自蘇聯,200噸的壓力機已經是先進的了。”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世順告訴我們,雖然有蘇聯專家技術指導,但自己制造的過程仍然艱難。
作為當時重大成就的壓力機床,多應用于拖拉機制造。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壓力機床如整個汽車工業一樣徘徊。
“當時國內的汽車,不管是乘用車還是商務車,都沒有形成批量。”張世順說,“市場規模小,壓力機行業就很難支撐大規模的研發投入。”
到8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濟南二機床開始與美國一家沖壓企業合作。在張世順看來,對方已經意識到中國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
大學畢業后,在張志剛作為設計工程師的最初10年,中方提供市場、美方提供技術的合作模式,讓濟南二機床迅速發展。上海大眾桑塔納、廣州標致都使用了濟南二機床的生產線。
到90年代初期,中國汽車工業提速,濟南二機床引進了美國的全套技術。當時,那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沖壓技術。“我們從三輪車時代,一下跨入了轎車時代。”張世順說。
在這前后,濟南二機床為一汽奧迪提供了第一條生產線。
進入新世紀,中國汽車工業逐漸繁榮,而在濟南二機床工作近20年后,張志剛從一名工程師、外貿主管,到2003年成為這家企業的“掌門人”。
彼時,在90年代后期震撼整個國家的國企改革高潮將過,但張志剛上任后仍然進行了針對干部隊伍的改革。
通過聘任制、競爭上崗,原來擁有130名干部編制的濟南二機床,只剩下70名干部。如今,張志剛仍不愿提及當時近半干部“下崗”帶給他的壓力。
改革,是后來推動濟南二機床沖擊世界沖壓領域的重要事件:技術干部的重要性被提到空前高度,如今8位高管中有7位是技術出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