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
高新區拒絕高耗水企業進駐
位于石家莊東部和西部的石家莊高新技術開發區正在為水發愁。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
目前,區內注冊企業已有2100多家,高新區面積75平方公里,分為科技產業園區和科技創業園區,主要以發展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發展信息產業為主。
高新區管委會建設管理局水資源辦公室負責人范天力介紹,考慮到石家莊的缺水環境,高新區拒絕高耗水企業的進駐。目前高新區的年用水量是600多萬噸,全部為地下水。高新區統一配備的老水廠開采的都是地下水,日采5萬噸,滿足生活和部分生產用水,而很多企業也都有自備井為生產供水。
范天力說,開發區南部在2010年剛剛擴區起步,還有很大的招商引資空間,“僅憑原有的日采5萬噸的老水廠,水資源供求會十分緊張,眼下,老水廠日供水已經不足4萬噸。”
因為水資源的匱乏,石家莊的很多企業都背負著節水的重任,為不斷改進生產工藝、自建污水處理廠等花費不菲,以緩解城市和自身的用水緊張問題。
石家莊鋼鐵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石家莊的“用水大戶”,一直在尋找優化利用水資源的舉措。二十多年前,企業的自備井打的出水量就開始下降,“公司對原有系統實施用水工藝改造,降低新水消耗。”公司負責用水管理的工作人員申朝暉說。
此外,2005年,石鋼公司投資建設一座綜合性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用于料場除塵、綠化等,每年可回收利用中水大約350萬噸。目前,公司能用中水的循環系統都使用中水補水,“占總用水量的大概三分之一。”申朝暉說,公司也因此在節水方面做出巨大投入。
除了工業生產受限于水資源匱乏,近年來,石家莊市農業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不斷調整農作物結構,尋找抗旱作物品種。石家莊市農業局種植處一名負責人介紹,不斷增加耐旱作物的種植面積,比如說油葵、豆類等耐寒的小雜糧。今年比去年增加近5萬畝。個別山區改上茬小麥下茬玉米為上茬春玉米下茬菜,以減少用水量。
長期以來,為了保證城市供水,石家莊市一直在以犧牲生態用水、農業用水為代價,農業后續產業的優勢難以發揮。而寅吃卯糧的地下水超采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依賴地下水灌溉的農業在干旱年變得尤為脆弱。
石家莊水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尤其是今年,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6成,南平旺、下觀兩座中型水庫已接近死水位。231座小型水庫中,180余座已干涸,平原井灌區地下水埋深已達39.21米,較上年同期下降1.54米,有近2.4萬眼農用機井出水嚴重不足,有4600多眼報廢,無法保證正常灌溉。
規劃
石家莊獲水相當于12座大中型水庫
石家莊對南水北調工程急切盼望。早在2001年,石家莊就編制完成了《石家莊市南水北調城市水資源規劃報告》,確定初期每年分配石家莊7.23億立方米,遠期分配水量9.45億立方米。2003年、2006年,經過兩次調整,初期分水指標從7.23億立方米最終調整為7.82億立方米。
這相當于石家莊市崗南、黃壁莊等12座大中型水庫的可用水量,基本能滿足城市生活、工業缺水量要求,為年均10多億的缺水口彌補了巨大空白。魏智敏介紹,這7.82億的水,將直接用于城鎮人民生活和工業用水。
南水北調中線在向市區、城鎮和工業供水,受益范圍包括正定、藁城、欒城、鹿泉、正定新區等省會周邊衛星城鎮,晉州、新樂、平山、元氏、趙縣等小城市和各縣(市)一批重點建制鎮。魏智敏說,“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口從中受益。”
南水北調中線石家莊市境內全長123公里,配套工程依托“一縱(中線總干渠)一橫(石津干渠)”兩條骨架,通過17條輸水管道、25座水廠及配水管網工程,實現向市區、總干渠沿線及以東的13個縣(市)供水。
石家莊市水務局辦公室主任李輝明介紹,到2030年,南水北調工程分配石家莊的水量將達到9.45億立方米,等于又新建了12座大中型水庫、100多座小型水庫,“不僅水質好,供水過程也穩定。市區城市生活、工業等方面的用水需求都將基本得到滿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