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對三季度最后一個月的信貸形勢有些擔憂。畢竟,7月信貸新增規模下降,尚未出爐的8月數據似乎也不樂觀。
分析人士認為,定向降準以及此后推出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等一系列政策,表明相關部門對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可謂不遺余力,但目前實際效果可能尚未達到預期。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走訪浙江、江蘇、廣西和云南等地了解到,實體經濟融資環境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較普遍。這既有商業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也有經濟增速下行期間小微企業等信貸需求收縮的因素。
定向資金“去哪兒”了
在定向降準政策所釋放的數千億元資金中,到底有多少流向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時了解到,有不少定向降準政策所釋放的資金仍在商業銀行的“戶頭”里。廣西、云南等地多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受制于合意貸款(即央行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控制,是為實現一定時期內的貨幣政策目標而確定的新投放貸款的最高限額)的安排,釋放給我們的資金是不能放貸的。”業內人士稱,合意貸款對地方城商行、農商行影響尤為明顯,而這些銀行往往是小微、三農信貸投放的“中堅力量”。
廣西田東農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與其他地區不同,我們今年存款增長情況還不錯。存貸比指標調整后,在賬面上釋放出不少流動性。但因為合意貸款的安排,對這些資金我們不能放也不敢放,因為要是打亂了安排好的額度和節奏,來年信貸額度就會減少。”
知情人士透露,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自然不能做“賠本買賣”。某些地方農信社就把賬上的“閑錢”統一交給省聯社,由省聯社協調同業拆借、賺取利潤,或是通過與其他機構合作通道業務,把資金投向房地產等領域。
一位農信社人士說:“對銀行而言,雖然賺的不多,但基本等同于無風險收益。重要的是,每一分錢存款都要付利息,錢不‘轉’起來我們怎么辦?”
類似問題并非是“定向”之后才出現的。審計署此前發布的《關于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顯示,中央和地方財政存量資金閑置沉淀、金融領域部分資金出現脫實向虛傾向的問題。
據宏源證券(000562,股吧)統計,審計報告有4個市本級違反合同約定將108.62億元債務資金用于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或其他項目建設等。跟蹤審計8家銀行貸款投放情況發現有3749.88億元貸款通過同業合作、基金理財等類信貸業務投向國家限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及房地產企業;有的企業通過貸款空轉套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