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根據這十條《暫行規定》,微信等即時通信將實行“后臺實名制”,此外,未經批準的公眾賬號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
那么,這一規定是否會影響到個人隱私的泄露?是否會影響言論自由?而此規定的出臺對即時通信工具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對此,海外網記者專門連線了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對《暫行規定》進行了解讀。
“十條規定”的出臺非常及時和必要
祝華新指出,今天微博用戶流失嚴重,cnnic(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的報告,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下半年,這一年來用戶流失11.1個百分點。微信正在成為網絡輿論的發動機,特別是微信群的傳播和微信公眾賬號成為網絡輿論生成、發酵的重要節點。
微博近年來在辟謠機制上有建樹,雖然打擊微博謠言工作仍需要長期努力,但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自我凈化機制和輿論對沖機制,不實信息和偏激言論在微博上相對容易被識別和遭遇挑戰。但微信屬于親戚朋友的小眾文化圈,用戶同質化程度嚴重,不實信息和偏激言論不容易受到制約。因此,針對微信公眾賬號出臺管理規定,非常必要,非常及時。 “前些年我們可能高估了自媒體的優勢。網民作為公民記者、公民報道者,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個體網友缺乏新聞真實性的訓練,在時政類信息的采訪原創方面,有局限性,容易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容易放大偏激的意見。” 祝華新說,時政新聞的采訪需要較大的成本,需要專業的經驗和判斷,這是專業新聞媒體的責任。此次管理規定把web網站的時政新聞原創、轉載資質管理延伸到微信公眾賬號上,是合適的、必要的。在此,特別需要強調新聞媒體的專業精神、社會責任感。
“后臺實名,前臺志愿”是互聯網管理的一貫性要求
對于實名制后是否會影響到個人隱私的泄露,祝華新認為,實名制是近年來互聯網管理的一貫性要求。
“實際上更早的實名要求是針對手機用戶,大家對此都已習慣,并無不適。” 祝華新稱,有網友擔心后臺實名后,即時通訊運營方能否有效保護用戶隱私,這樣的擔心是合理的。即時通訊運營方對保護用戶隱私,責無旁貸。保護不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且,拿微博來說,經常在微博上發聲的活躍網友,所謂網絡意見領袖,基本上都是實名的,政府部門要習慣于在網友的眾聲喧嘩、眾目睽睽中進行公共治理,包括這些活躍網友的批評吐槽。
對于監管,祝華新表示,互聯網的治理需要網絡傳播各利益相關方公共努力,即時通訊運營方負有重要責任,同時也需要網友的道德自律,網絡社區的自治。
他指出,這次即時通訊十條管理規定,關于新聞信息資質的門檻要求,是針對公眾賬號,不是針對一對一的即時通訊傳播。私人之間的通信自由,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政府的監管也不是即時通訊治理唯一的發力方。此次十條規定,鄭重重申去年國信辦主任魯煒與一批知名網友達成的上網七條底線,上網要恪守法律、道德、國家利益、公民合法權利、信息真實性等底線。如果說去年最高法、最高檢關于打擊網絡謠言的司法解釋,體現的是法律的剛性規范;七條底線則是一種柔性治理手段,發動網民從我做起,形成網民的網絡發言和網絡互動的共識。我們只有一個互聯網,幾億網民都屬于同一個意見共同體、情感共同體,需要形成網絡社區自治的價值共識和行為規范。
網絡表達也需要遵守法律的邊界
對此,祝華新表示,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互聯網是上帝送給中國人最好的禮物,社會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各社會群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但現階段利益表達的渠道還不夠通暢,利益博弈的規則還不夠透明和公正。互聯網是老百姓表達利益訴求相對比較順暢的通道。互聯網治理一個基本前提,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四權,即十七大出、十八大重申的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但是網絡表達也需要遵守法律的邊界,希望借助互聯網促進社會各群體的對話溝通,打造政治共識,而不是在網上信口開河、好勇斗狠,擴大社會分歧、撕裂社會,特別是加劇官民對峙。
?
?
相關鏈接:
“微信十條”:發展尤須放眼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