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诮ㄑ?/a>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時間:2014-06-23 10:35

      近日,一組題為“東莞某米粉廠現場實拍”的照片在網絡廣為傳播,畫面中車間工人赤腳踩著隨地堆放的米粉,甚至有人躺在米粉堆上睡覺……一時間,人們談“粉”色變,“臭腳米粉”再度敲響食品安全警鐘。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熱播,剛剛再掀美食風潮,人們又被“臭腳米粉”潑了一盆冷水。從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火腿腸,從硫黃生姜到染色饅頭,近年來媒體頻頻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并推動管理部門開展專項整治,強化日常監管。可是,大多數專項整治短期內收效顯著,但風頭一過,“黑心食品”又卷土重來,且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氣焰;而日常監管似乎總被什么力量掣肘,讓監管者對黑心商家“打蛇打不到七寸”。

      應該反思:保證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出拳如何更狠、更準?——光整治“黑作坊”不行,還要嚴懲其背后的黑心老板、黑心資本。為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不少省市都建立了食品安全“黑名單”。然而這些“黑名單”往往針對違法企業,對規范運營的大企業比較有效,對點多面廣的個體戶、手工作坊意義不大。為應對“曝光一處,嚴懲一處”的治理整頓,黑心老板干脆打起了運動戰——“船小好掉頭”,這些小作坊的黑老板沒有品牌美譽度的顧慮,也不吝惜砸牌子后重整旗鼓的成本,現有企業和品牌被“拉黑”了,換個“馬甲”,鍋碗瓢盆挪個地方,重敲鑼另開張。

      黑心老板打而不絕,食品安全難以高枕無憂。斬斷問題食品的“幕后黑手”,歸根到底,是提高黑心老板、黑心資本的違法成本。除了建立“問題食品”的廠家名單并定期向社會公布,還應大幅提高罰款額度,讓黑心商家沒膽量、沒本錢再開張。同時建立“黑心老板”名單,并規定“一次違法,終身禁入食品行業”,以此真正扼住食品安全問題的風險源頭?!獙τ诒O管疏漏,絕不能以“下不為例”姑息,要加強對管理者的問責。

      事實上,不少食品安全問題在曝光前,早已是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有群眾小范圍內舉報過,甚至不乏監管機構明察暗訪過,但不少監管部門的心態是:只要不被曝光,只要沒有鬧出人命關天的大案,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姑息縱容的監管姿態,讓不少違法分子心存僥幸。東莞的“臭腳米粉”照片被證實拍攝于半年前,如果沒有網絡熱傳,沒有引起公眾廣泛關注,“臭腳米粉”豈不是仍在肆無忌憚地流向餐桌?

      類似這種監管“燈下黑”現象遠非東莞一地僅有,顯然要對監管者實行更嚴厲的問責。政府監管部門本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現者和懲處者,如果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總是后知后覺,依靠媒體曝光來履行監管職責,如何為老百姓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是地方保護主義在作祟,還是利益結盟帶來的執法默契,或是長期懶政思維產生的習慣性遲鈍?無論是哪種原因,督而不嚴、監而不力的監管者,都應該被追責到底。

      食品安全問題總是“摁下葫蘆又起瓢”,一波接一波,與食品安全監管的不作為、假作為、慢作為、間歇式作為脫不了干系。讓生產企業有底線,監管部門必須扎牢防線,形成高壓線,勇于“亮劍”。

    ?

    (編輯:李琳)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