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洞居流浪兒明天在哪里
    洞居流浪兒明天在哪里
    來源: 京華時報 作者:單士兵 時間:2014-05-15 08:30

      每一次流浪兒悲劇都提醒我們,不能再重復媒體關注、表達悲情、單位應付、政府推托的固有模式,而應該真正搭建一個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

      沈陽北站一處墻面上的排風洞,曾經是“流浪兒之家”。以前,有3個孩子在這里放上被褥和瓶瓶罐罐,居住休息,擋風遮雨。

      隨著媒體關注,洞居流浪兒的童年生態被展現在公眾面前。到5月8日,這個排風洞口被細密的鋼絲網封堵,那些孩子不知去向。這是個慣常結局。一單充滿悲情的新聞完成了,安全漏洞被及時堵住了,洞居流浪兒不會再影響車站形象了。問題是,歡喜的只是別人,那些孩子什么都沒有改變。而且到現在,依然沒有三個孩子被安置、哪怕是去向何處的消息。當地一名民警嘆氣說,“能怎么辦呢?這樣的流浪兒太多了”。這不免讓人猜想,洞居流浪兒并未得到安置,他們只是在另一個角落繼續流浪。

      那么,洞居流浪兒有沒有明天?誰又為他們的明天負責?其實,不止是他們,在這個社會不知名的角落,還生活著很多流浪兒。他們的人生多半不被發現,偶爾出現在公眾視野,也很快再度消失,留下去向不明的懸念,甚至讓人看到更大的悲情。

      比如,貴州省畢節市,曾有5名流浪兒童,在一個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不幸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只不過,一次次的悲情、震驚,并沒有改變流浪兒的苦難人生。原因在于,那些針對流浪兒的臨時性救助手段,不可能真正改變現實,給流浪兒可期待的未來。

      每一次流浪兒悲劇都提醒我們,不能再重復媒體關注、表達悲情、單位應付、政府推托的固有模式,而應該真正搭建一個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而現實是,在救助流浪兒問題上,從民間社會到政府部門,存在太多的斷裂地帶。為什么每次曝出流浪兒問題后,相關部門和單位總是會相互推諉,說到底,還是因為權責不明。救助流浪兒可能會涉及民政、財政、衛生、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太多部門,如何讓這些部門各司其職,主動和其他部門對接,必須通過明確的制度安排,予以約束規范。

      救助流浪兒,也需要民間社會發力。一個不斷壯大的民間社會,不能一次次停留在表達悲情的層面,而應有所行動。從這個意義講,政府部門也應該懂得及時出讓權力,給予民間社會更大的自由空間,來釋放民間社會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救助的能力。

      告別洞居的流浪兒人生不應更加悲情,他們不應該走進更多的危險地帶,因為他們的人生已經被社會深刻打量過。接下來,應該讓民間社會與政府部門共同發力,讓流浪兒也有明天。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