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2.8億居民飲用水不安全,環評怎么過的關?2.8億居民飲用水不安全,環評怎么過的關?
來源: 紅網 作者:譚浩俊 時間:2014-03-17 16:29
我國居民暴露在環境污染中的情況是怎樣的?環保部14日發布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3月16日新華網)
根據環保部的研究,居民用水不安全,主要是住宅區距離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太近,導致飲用水受到污染,最終出現了不安全現象。
這就帶來一個疑問,這么多居民生活在飲用水不安全狀態下,為什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呢?為什么明知存在這樣的問題,卻仍然泰然自若、毫無緊迫感和危機感呢?
也許有人會說,各級政府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如加快污染企業搬遷、統一規劃居民住宅區、讓住宅區遠離交通干道等。那么,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生活在飲用水不安全的地方呢?
顯然,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這些使用不安全飲用水的地區,相當一部分企業和道路,是近年來剛剛建成的。也就是說,在2.8億使用不安全飲用水的居民中,相當一部分是新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去的。
那么,新的疑問又出現了,那就是這些企業和道路是如何建成的。因為,按照相關規定,無論是新辦企業還是新建道路,或者擴建項目,都需要辦理相關的環境評價手續。也就是說,如果環境評價不合格,項目是不能建的,手續也不能辦。而這些與居民住宅區距離太近的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建設的依據是什么呢?反過來說,如果是先有企業和道路,住宅區又是如何建起來的呢?相關職能部門又是如何審核把關的呢?
說實在的,無論是企業還是交通抑或住宅區,除極個別之外,都是手續十分完備的,包括環境評價和規劃等,都沒有任何可以找到漏洞的地方。但是,事實卻又是,這些項目和企業,與居民住宅區的距離,卻是完全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是不利于居民身體健康的。這就告訴我們,所謂的環境評價,不過是就項目論項目,就項目本身有沒有污染談污染,而沒有將項目置身于整個社會環境之中。自然,與居民住宅區距離太近的問題就難以避免了。如果在環評過程中再摻雜一些不可告人的因素,如只要交了錢就可以讓環評通過、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等,就更沒有什么對人體傷害不傷害的說法了。
由于在環境評價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只是象征性地做了一些評價工作,并更多的服從于投資和項目,所謂的環境評價,也就是成了擺設。現在,居民對環境的要求高了,環境的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了,要想解決,就涉及企業或居民區搬遷的問題,涉及誰來掏錢,掏不掏得起等方面的問題。最終的結果,也就是讓居民生活在飲用水污染的環境之中了。
相反,在對企業和項目進行環境評價過程中,有關方面能夠充分站在居民一邊,在環境評價方面嚴格把關,多數企業和項目就不可能留下今天這樣的后果。
現在,問題是找到了。但是,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呢?會不會一邊解決老問題,一邊又新問題頻現呢?可能是更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畢竟,環境已經對居民的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特別是霧霾,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如果飲用水再出現嚴重問題,廣大居民可能就只能用生命和健康來呼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良知了。
環境評價,必須成為保護環境的最重要關口。中央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力度很大的情況下,對環境評價這道程序不減反增、不松反緊,也充分說明了環境保護的重要。
文/譚浩俊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