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壓歲錢應丟掉“面子”回歸本質壓歲錢應丟掉“面子”回歸本質
來源: 紅網 作者:鄧正耳 時間:2014-02-11 15:29
每年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寓意“壓住邪祟”。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去年上漲了5%。其中,收得最多的孩子,壓歲錢有2萬元,收得最少的為0元。(2月10日《新京報》)
派發壓歲錢的習俗始于魏晉,盛于唐,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希望晚輩平安幸福,遠離災難。傳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早期來說,壓歲錢并不是給真錢,而只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征性的東西,希望起到震懾性的作用。當我們給一個孩子壓歲錢的時候,本意是把“祟”給壓下去,其實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祝福。但后來,人們逐漸把壓歲錢實用性的意義給強化了,因此就變成了給真正的貨幣。
壓歲錢,本是寄托著長輩美好寓意的新年祝福,但如今,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壓歲錢卻因為親友的相互攀比而變了味,成了衡量長輩關心晚輩的尺子、支撐臉面的幌子。壓歲錢似乎成了收入的一個顯性標志,成了人們顯示派頭大有錢的道具。親戚們也會比比誰給孩子的壓歲錢多,誰多就在親戚面前面子大,出手大方,獲得的是眾親戚的羨慕和好評。對于兒童來說,每次串親戚,拿回厚厚一沓鈔票,但不能隨意花,最后大部分還是得上交給自己的父母。與其說這是壓歲錢,不如說這是大人們之間的一場面子游戲,而且可以說是全國大部分人民都參與進去。紅包里有新年的祝福,更有深深的無奈。隨著紅包越來越厚,壓歲錢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負擔。壓歲錢更多的應該是祝福,而不應該是用來競相博取面子的方式,祝福的本質理應盡快回歸。
現在給壓歲錢越來越變味,錢也越給越多,實際上是有了面子傷了里子。其實給壓歲錢只是一種形式,有個心意就行,不要人為增加自己的負擔。對孩子們來說,壓歲錢就是過年的一個“彩頭”罷了。壓歲錢是一種關愛的象征,寓意著一種美好的祝福。錢多錢少不是問題的關鍵,要是讓壓歲錢變成了家庭的負擔,那這個傳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我們應該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否則,壓歲錢給大家帶來的除了面子上的比拼和心理上的壓力,更是助長了奢侈攀比之風。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