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多地哄搶現象頻頻發生 專家稱很多時候缺法律處理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4-01-19 11:03

      古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1月4日,蘭州一輛滿載橘子的大貨車不幸發生側翻,一車橘子幾乎全部散落在地,遭到附近百余名村民提著各種袋子哄搶,場面一度失控,現場有警察不得不拔槍制止。

      無獨有偶。1月8日,在福州打工的熊大姐在高空擦玻璃時,掛在身上的裝有6000元辛苦錢的布袋松開,錢從8樓飄落,引發路人哄搶,最終只找回300元。

      哄搶熱度未散。搶橘子、搶雞蛋、搶葡萄……此類事件在各地反復上演。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3月至今,各地媒體報道的哄搶事件就達26起。

      哄搶現象緣何頻頻發生,如何有效根治,成為留給整個社會的一道考題。

      瘋狂的哄搶

      在百度里輸入“貨車事故哄搶”關鍵詞,會立即出現幾十萬條搜索結果,內容中常常出現的一個場景是:貨車不幸出了交通事故,所運貨物撒落一地,而圍觀者中一旦有人“順手牽羊”,接下來便會演變成一場“群體齊上陣”的“哄搶狂歡”,場面極其“熱烈”,只有無力阻攔的貨主欲哭無淚。

      【鏡頭一】搶葡萄

      2013年9月5日上午,蘭州高速公路一輛載有葡萄的大型貨車發生側翻,車上價值30余萬元的葡萄遭人哄搶。交警稱,盡管制止了一部分人的哄搶行為,但是很多人不聽勸告仍繼續哄搶。對此,司機王師傅含淚表示,“這些損失足夠讓我傾家蕩產了”。

      【鏡頭二】搶杯子

      2012年3月19日,云南嵩待高速公路上有貨車發生側翻,兩名駕駛員當場死亡。不到兩小時,這輛側翻大貨車所載的幾萬個玻璃杯,除摔碎的之外,全部被村民以及過往人員哄搶得一干二凈,在場交警一再警告和驅趕,無果,更有甚者高興地叫交警給自己照張相。

      哄搶不只發生在交通事故現場。在一些公共活動中,瘋狂的哄搶也在上演。

      【鏡頭三】搶菊花

      2012年10月28日,湖北荊門一次菊花展上,展期尚未結束,便有部分市民手提車裝,搬走近30萬盆菊花。主辦方因人手有限,加上擔心發生沖突,所以未強行制止。菊展現場到處是殘花敗葉,一片狼藉。

      什么助推了哄搶

      每一次哄搶事件后,公民的道德良知首先受到拷問。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許宏冰表示,聚眾哄搶事件的頻發,凸顯公民道德素質的根基薄弱。“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金錢和物質日漸成為民眾追求的利益,重塑傳統道德品質迫在眉睫。”許宏冰說。

      很快,和“中國式過馬路”一樣,“瘋狂的哄搶”也被貼上標簽,成為“中國式哄搶”。

      事實上,哄搶并非“中國制造”。據外媒報道,美國、意大利、英國等地都曾出現過對交通事故帶來的“餡餅”的群體哄搶事件。

      對此,有心理學家認為,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出的有名的“破窗理論”是對諸多哄搶事件的合理解釋。

      “破窗理論”認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比如有人打壞了一塊窗戶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在這種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心理學家解釋,當貨物整整齊齊擺放在車上,一切秩序井然時,一般人不會去搶;而當貨物散落,秩序失控時,一旦有“破窗者”試探搬走貨物,便會引發更多人“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頤表示,相比“貪財”,大多數哄搶者在那樣的情境和氛圍中,只是出于一種“從眾心理”。即看著別人占便宜,不由自主地產生想法:要是不去占點便宜,就是吃虧了。而有專家指出,這種邏輯的危險性在于,在這種“集體無意識”中,每個哄搶者認為自己所擔負的責任會變小,做“虧心事”的心理負擔反而降低了。“他會認為,這么多人都在搶,為什么只處罰我一個?”

      哄搶者在抱有“法不責眾”的僥幸的同時,法律處罰的缺位也受到質疑。在目前媒體報道的數起哄搶事件中,現場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或雖有警察阻止,卻沒有形成有效威懾,哄搶者也得不到法律的嚴肅懲處。而甘肅“1·4搶橘子”事件中34人被處理,其中4人被行政拘留的新聞引起關注后,很多人才意識到,哄搶,原來可能構成違法犯罪。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旭表示,公眾道德的缺失、法制觀念的淡薄和執法部門的“惰政”,都可能為哄搶行為推波助瀾。

      根治哄搶良方何在

      “法律其實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每個人都應該有道德底線。”王旭說,“在社會世俗化、物質化的同時,不應忽視心靈秩序的構建,而這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守住良知。”

      善惡一念間。黑龍江工程學院心理咨詢師、黑龍江心理協會副秘書長楊曉梅用心理學上的“期待效應”解釋,要想使一個人做好事,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信賴和激發人的善念,鼓勵從善。“比如事情發生時,幫忙撿拾者可以同時做個宣傳者,號召大家都來幫忙,事后社會也應該多宣傳正能量事件,傳遞溫暖和感動。”

      事實上,身邊并不乏正能量事件,行善也能形成“從眾效應”。2013年12月17日,內蒙古一輛拉著20余噸橙子的貨車側翻,周圍村民趕來幫撿,沒有一個人搶;今年年初福建女工熊大姐撒落6000元的新聞報出后,事情發生了溫情“逆轉”:給熊大姐夫婦的各方捐款達11萬余元。楊曉梅對此表示,“我們期待一個好的社會環境能不斷弘揚善、抑制惡。”

      同時,更多人也在關注,在哄搶事件中如何窮盡努力讓法治功能得到充分彰顯。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阮齊林指出,這種群體哄搶行為實際上就是盜竊搶奪的犯罪行為,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刑法》也都對聚眾哄搶公私財物行為作出了具體處罰規定。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表示,很多時候執法部門對哄搶事件止于現場的簡單解決,而并未對哄搶者進行法律上的處理。“管理的手段還比較軟弱,公安人員一定要讓現場的所有違法人員都在第一時間認識到,他們是在進行違法活動。”洪道德說。

      王旭強調,應形成一套有效的執法體系。“一方面,法律觀念的普及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教化,另一方面行政法上的‘應急法治’要求執法部門遇到突發情況時快速反應,積極作為,嚴格執法。”

      ●聲音

      網友“陳光”:哄搶不僅失了德,而且還違反了法律,絕對不是不搶白不搶。對于個人財產的保護還希望公安部門加大懲處力度,絕不讓哄搶者逍遙法外。

      網友“林鴨梨”:如果第一個人做出的反應是撿錢還給女工,事情就會朝著不一樣的方向發展。我們無法改變每個人,卻可以從自身改變。當每個人都抱著一顆向善的心,你會發現身邊的人都是善的。

      網友“妃兒在此”:為什么不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卡車司機,看到自己的東西被人哄搶,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如果反之,每個人都幫著撿呢?

      網友“且見風聲水起”:我們僅僅是對搶東西者放在道德層面進行拷問,沒有運用法律追責。如果搶一個蘋果比買一袋蘋果還要貴,他就不會去搶了;如果抓住其中幾個猖獗者處以重罰,那余者就不敢了。

      ●法律點擊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對于哄搶國家集體、個人財物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人,予以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單處或者并處二百元以下罰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來源:工人日報 ] [作者:] [編輯:劉芮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