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叫停“偽生態” 打造“綠色GDP”叫停“偽生態” 打造“綠色GDP”
來源: 紅網 作者:何佳盛 時間:2014-01-16 08:58
寬闊大道、珍貴樹木、大型廣場;人工湖、人造景、大草坪……記者近日在多地采訪發現,生態城市建設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展戰略,但為“視覺效果”而盲目建設、功利發展的問題很突出,集中表現為“廣場熱”、“草坪熱”、“水景熱”等,比如,不顧缺水的情況大建人造水景,熱衷點亮工程、造大廣場,形成不必要的浪費,也背離生態城市建設的初衷。(1月15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生態城”、“宜居城”、“山水田園都市”正成為不少地區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響亮招牌。可是從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觀察來看,部分地區已經誤入歧途。一個顯著的表現是,不少打著“生態”旗號的城市,竭盡全力的建設寬闊大道、珍貴樹木、大型廣場;人工湖、人造景、大草坪等所謂“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
從表面上看,這大片大片綠色確實美化了城市的景觀,給人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但就整個大環境而言,這樣的“生態建設”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沉重的。
而導致這些現象的正是長期以來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干部的考核遴選機制以及錯誤的政績觀導致了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功利化、短視化現象,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片面追求所謂的“生態”,忽視民生問題的解決。在檢驗評價領導干部的政績的評價標準上,“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往往又影響了領導干部的思想,造成領導干部想干又干不好建設工作。
往往是,毀壞青山綠水、耗盡各種資源的竭澤而漁者得到鼓勵和提拔,而顧及發展代價和成本、盡力保護生態環境、旨在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人受到貶損和排擠。特別是重復性甚至是破壞性的增長,更無法完全體現經濟發展對人民福利和社會保障的促進。用GDP衡量干部的政績及任用,并作為考核提拔任用干部的尺度,自然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現實中有的領導干部為了追求GDP,不惜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治理污染又創造了新的GDP;許多不講質量的粗放型發展,破壞了環境、污染了水源、毀壞了生態,為了單一的GDP丟了綠水青山。與此同時有的領導干部為了追求政績,滋生“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這些都無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發展循環經濟,無法有效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進而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所以,各級領導干部更要切實負起責任,自覺行動起來,切實將黨的工作路線、方針政策,及其措施、要求等內容付諸實施,徹底解決“生態建設”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堅持做到忠于職守、盡職履責,只有每一個黨員干部都以“抓鐵留痕”的落實力度來形成巨大的抓落實工作合力,才能讓經濟發展導致的“偽生態”等這些老大難問題、不好啃的硬骨頭得到有效治理。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