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財經股市>

    李嘉誠汕頭掘金圖:三電廠撤資 安居工程3年擱淺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3-12-12 07:50

      華人首富李嘉誠今年深陷“撤資門”,引起巨大關注。

      這一次,他主動走到鎂光燈下,堅稱“不會賺最后一個銅板”。

      但鮮為人知的是,即使在潮汕老家,李嘉誠的撤資行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多有先例。

      而就在近日,和記黃埔公告稱,由長江實業[-1.95%]與和記黃埔各持50%權益的東方匯經中心已鎖定買家,并將以89.5億港元出售。撤資中國樓市傳聞再起。

      時代周報記者趕赴汕頭,歷時一周之久,希望厘清李嘉誠在故鄉的投資脈絡。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位12歲離開潮汕,赴港謀生的老人,如今與潮汕之間的關系依然緊密。

      截至目前,李仍在汕頭市持有汕頭第一城、深汕高速公路等諸多項目。

      對每一個項目,李嘉誠都有清晰定位和計算,對投資回報率更是錙銖必較,甚至因此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產生諸多矛盾。“李嘉誠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汕頭投資,涉足地產、電力、交通等多個領域,有成功,有失敗,也有不歡而散。”汕頭經貿系統一名官員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評述說。

      撤資電廠獲120%投資回報

      李嘉誠早期在汕頭投資,投資電廠最為引人矚目。李嘉誠甚至差點因電力項目與地方政府對簿公堂。

      上世紀80-90年代中期,汕頭經濟迅速發展,用電短缺的問題隨之而來。幾經商談,李嘉誠接受市政府邀請來汕辦廠發電。在1994年左右,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0.80%]總共投資了9000萬美元,在汕頭鮀浦、澄海和潮陽三個地區分別興建了長浦、長海和長潮三家中型電廠,總裝機容量為28萬千瓦。“三長”于1993年開工,到1994年全部建成投產。而作為引資條件,政府也以合同的形式保證其每年回收10%的固定資產投資、每年經營最低獲益回報14%,合同期為10年。

      據原汕頭市能源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三長”總投資為1. 6億美元,由兩大股東合股組成,其中長江實業占60%,汕頭市電力開發公司為40%。

      不過,由于國家電力產業政策的變動,汕頭政府與李嘉誠合資辦電這樁美事竟無法蜜月到底。2000年前后,汕頭使用燃油機發電的7家中小電廠全部虧損,當中就包括了長江基建的三家電廠。

      2001年上半年,長江基建公司方的高級代表,便頻頻趕往汕頭交涉。自始至終,矛盾的源頭只有一個,港方在汕頭投資的電廠項目,此前已未得到合同中保證的最低回報。12月9日,長海電廠原廠長陳立民(化名)向記者介紹,長海電廠早在2006年就已經停產了,長海電廠原占地幾十畝,員工近500名,裝機容量為9萬千瓦時,最高峰的時候發電量占到澄海區用電量的一半。

      在陳立民看來,李嘉誠當時投資電廠也是打過算盤的。“外商也是看準這里缺電,有巨大的投資潛力。而且長江實業方面和政府簽訂的時候是拿高額的固定回報,受實際盈利影響較小,這原本也就相當于不平等條約。實際上,長實固定回報也拿了好幾年了。到后來,國家政策變化很大,發電量沒法按照簽約的要求,電廠虧損嚴重,自然無法滿足合同要求,所以雙方自此也發生過多次矛盾。”

      自2000年起,“三長”便開始籌辦股權重組工作。兩年后,潤豐石油(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承接了港方的全部股權。

      潤豐石油(汕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楠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三長’早在2006、2007年就已經全部停產了,2002年我們接手李嘉誠股份,9000萬美元的投資就已經收回近120%了。”

      據陳楠的回憶,2000年左右,由于油價成本高企,發電價格倒掛。當地政府根本無法保證先前與李嘉誠所達成的回報比率。“李嘉誠對此意見很大,甚至差一點和地方政府對簿公堂。”一名知情人士透露。

      “90年代初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政府對大量投入基建的企業會給出優惠條件,約定固定收益比率。這也是當時的具體情況不同而引起的。”汕頭經貿系統的一名官員向記者透露:“‘三廠’從投產開始就一直拿固定回報,收購股份的時候投資的9000萬美元實際已經拿到手了,將股權往外轉出時又收了四五千萬美元的款項。”

      “三長這個包袱實際上非常大。最終是由潤豐石油讓點利潤給豐盛電力,以此保證電廠能順利運轉。蔡俊明在這件事情上境界還是高一點,石油公司少掙點錢來救急,緩解了汕頭供電不足的壓力,做了一件利民的好事。”知情人士向記者評論道。

      安居工程歷時3年擱淺

      早在1994年,李嘉誠就籌謀進入汕頭市房地產市場,規劃在距離汕頭大學三公里處投資20億元,建設占地近2000畝的“安居工程”項目,并計劃居住人數達7萬人。

      然而,計劃始終趕不上變化。隨著李嘉誠在1997年的突然撤資,這一項目發展至今,其住戶也不過區區4000戶,不到2萬人。

      1994年的5月21日,建設部發布《實施“安居工程”意見》(建房[1994]第327號,下稱《意見》 )。《意見》表示,“安居工程”要以建設平價住宅為主,重點解決城市居民及國有大中型企業職工的住房困難問題,加快解危解困,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在《意見》中還提到“可適當引進一部分外資用于‘安居工程’。”

      “當時,國務院和建設部出臺的關于安居工程的文件,目的是要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并且允許外資進入。這是李嘉誠來汕投資房地產的大背景。” 據一名曾全程參與此項目的工作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憶說。

      在《意見》發布一個月后,李嘉誠的長江實業與汕頭市政府達成了原則性協議。“協議中提到,安居工程項目占地130公頃(合約2000畝),由李嘉誠出資,而汕頭市政府則負責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并提供土地。”上述匿名人士披露。同時,在此項協議當中還明確將保證長江實業每年保持一定的投資收益。

      隨后,長江實業成立了香港汕坪居屋有限公司,汕頭市政府則成立汕頭安居工程發展總公司。上述兩家公司再合資成立汕頭經濟特區長安房地產有限公司。

      回憶起當初的合資事宜,汕頭安居工程發展總公司李姓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感嘆說:“90年代,汕頭處于改革開放前沿陣地,規劃項目都是大手筆。李嘉誠當時對安居工程提出的規劃口號是‘7萬人居住,30年不落伍’。”

      1994年11月28日,“安居工程”動工,并同時對外宣稱五年內將竣工住宅2萬套,建成后,項目將成為粵東地區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的現代化住宅小區。項目動工的消息,引起全國矚目。這一新聞也成為了當年汕頭市的十大新聞之一。

      1994年動工項目為安居工程一區20棟9層建筑,住宅約為1400套。三年后,一區基本完工。

      然而,在“安居工程”一區建成的當年,李嘉誠就提出撤資,隨即進行相關清算。三年的“大手筆”規劃,陷入一片困頓當中。談及此事,上述李姓負責人言語中不免有些惋惜。

      關于李嘉誠的撤資,汕頭當地至今仍有不同說法。

      12月8日,安居工程一區的當地居民向時代周報記者披露,李嘉誠當時決定巨資建設安居工程的先決條件便是要求無償獲得烏橋島片區土地,以作房地產開發。

      烏橋島位于汕頭市西北部,四面環水,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烏橋島的位置極為優越,我們潮汕又特別講究風水。四面環水,這塊地算得上是風水寶地。”前述汕頭地產人士說。

      而最后,李嘉誠并未如愿以償獲得烏橋土地,由此才最終導致了其撤出安居工程項目。

      對于此種說法,汕頭安居工程發展總公司方面給予了明確否認,并向記者解釋稱,李嘉誠當時撤出的原因,是由于1997年恰逢亞洲金融[0.00%]風暴,加上汕頭房地產市場遭遇低谷,無法保證李與政府方面所約定的投資收益。

      同時,汕頭安居工程發展總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透露稱,李嘉誠撤資時獲得了不菲的回報,“汕頭市政府以土地加現金的形式對他進行了補償,李嘉誠在此并沒有虧損。”

      第一城變相囤地捂盤20年

      汕頭第一城位于汕頭市金砂東路與衡山路交界處,是李嘉誠于90年代初在汕頭投資興建的住宅區,也是李嘉誠目前在汕唯一一個樓盤。

      熟悉這段歷史的消息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年汕頭政府無償拿出160畝地,供李嘉誠投資開發。李亦是一腔熱忱,親口允諾項目開發的所有盈利,將悉數作為投資建設汕頭大學之用。

      1993年,李嘉誠汕頭大學基金會有限公司和汕頭市華僑房地產開發公司合作組成汕頭第一城開發公司。

      12月8日,時代周報記者來到現場看到,小區東部地帶正在施工中。塵土飛揚,噪聲嘈雜,施工地帶的周邊地帶呈現一片破敗的情景,水池干涸無水,由于受到施工的影響,底部嚴重破裂,行人過道泥沙堆積。記者了解到,正在建樓的是二期乙工程,丙工程處于打樁階段,西部是已經交房的一期和二期甲工程。

      同一個小區內,東西部形成反差極為鮮明的對比。

      對于小區的龜速開發,一期1棟的業主孫偉力(化名)怒從中來。“樓盤開發時停時歇,從沒聽說過一個小區建設要拖達20年之久。”孫偉力同時向記者表示,“90年代先蓋了最初的3棟樓做做樣子,隨后便肆意違背售房承諾,更改建筑設計,并無限期拖延工程進度。”

      翻閱20年前的汕頭第一城售樓書,記者看到,汕頭第一城整體發展規劃周詳,住宅區內計劃建造約20棟高層住宅大廈,生活服務設施包括兩所幼兒園及一所托兒所及多個兒童游樂場等,還規劃興建兩座辦公大樓及一個大型現代化商場。

      然而,20年過去,上述規劃仍未有蹤影。

      “不到二分之一的樓盤開發了20年,每新建一期工程都不經協商肆意修改,越建跟原始設計偏差就越大。”小區多名業主抱怨說。

      12月8日,時代周報記者久經尋找,在一片住宅區的3樓終于找到汕頭第一城開發公司的辦公地點,門口沒有標識,裝修簡陋,水泥地裸露而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只是個空殼,實際控制權一直都掌握在香港和黃手里,十幾號人沒有實際工作,每天耗在這里,也就只是等著領港方每月發放工資。

      “和記黃埔開發一個項目花上10年甚至20年時間,實質就是變相囤地。”業內人士評論道。

      長期持有盈利基建項目

      除了涉足電力、房地產等領域,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曾在汕頭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公路、大橋等交通設施建設。

      其中時間最為早遠的是1992年開工建設的汕頭海灣大橋。它是深汕高速公路東端的一座跨海大橋,也是我國第一座大跨度懸索橋。據長江基建1998年財報顯示,海灣大橋項目總成本6.65億港元,長江基建投資2億港元,控股30%。

      另據記者了解到,剩余70%由廣東省高速公路公司(投資30%),新峰(香港)企業有限公司(投資30%)和汕頭高速公路公司(投資10%)共同完成。

      1995年12月28日,海灣大橋建成通車。但在隨后的幾年,通車量并不如設計時樂觀,收益水平也較低。究其原因,當地交通系統的人員評論說:“汕頭南北兩岸的過往車輛走汕頭海灣大橋要繞行差不多10公里。所以,起初大部分車輛還是從渡口過海以圖省時。”

      然而,對海灣大橋的營運影響最大的應屬礐石大橋的修建。在海灣大橋通車之前的1995年4月,礐石大橋開始動工興建,并在1999年2月建成通車。兩座大橋相隔不過9公里,同樣都是連接汕頭南北城區交通。

      “海灣大橋的年通車量到10萬量才達到盈利的平衡點,按照李嘉誠跟汕頭政府的約定,在海灣大橋未達到既定的通車量前不能修建第二座。”原汕頭市常務副市長羅仰鵬在12月10日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海灣大橋通車后的幾年中還只有5萬—7萬的通車量,但不到8年就達到10萬的年通車量。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海灣大橋依然實行單次收費制,小轎車每次收費15元。羅仰鵬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稱,在七八年前,汕頭市政府提出收購李嘉誠所持有的30%股權,并希望采取年票制進行收費。“但李嘉誠堅決不允許。因為李嘉誠認為單次收費比收年費更賺錢。李嘉誠要求政府賠他3000萬,再來談年票制一年要怎么分成。但是,汕頭市政府方面查看海灣大橋年報,發行盈利情況已經很不錯了,不想賠錢,就沒再談下去。”另據長江基建2012年財報顯示,海灣大橋在當年路費收入上升6.4%,溢利較上一年年上升4.8%。

      在海灣大橋動工后的1993年,李嘉誠又參與投資了深汕高速公路東段的建設。當時,總額25億元的建設資金由四家股東共同完成:李嘉誠先生的長江實業下屬的“中國基建總公司”(投資30%),深圳新峰(香港)銀行(投資30%),廣東省高速公路公司投資(30%),以及汕頭市和揭陽市政府(共投資10%).1996年11月,深汕高速公路東段工程建成通車。

      長江基建2012年財報顯示,公司持有33.5%權益,并稱該公路于年內表現良好,路費收入上升4.7%;整體溢利與上一年相若。

      而李嘉誠所投資的汕頭國際集裝箱碼頭現在才真正遭遇不小麻煩。

      近年來,汕頭市全力推進汕頭海灣新區規劃建設,珠港新城定為城市核心圈的中央商務區。而國際集裝箱碼頭將不得不面臨搬遷的窘境。

      國際集裝箱碼頭當初的總投資達9 000萬美元,由李嘉誠旗下香港和記黃埔所屬國際貨柜碼頭汕頭有限公司出資70%,剩余30%由汕頭港務局出資。項目在1994年4月開工建設,1997年底建成投產。

      “當時政府與李嘉誠合作,劃撥給他幾百畝地做國際碼頭。現在要建珠港新城,國際碼頭需要搬,李嘉誠又不同意。其實廣澳碼頭比較大,是5萬噸、10萬噸的碼頭,國際碼頭5萬噸都很吃力,航道總是淤塞。現在不搬,也是因為廣澳碼頭還沒建好。”羅仰鵬如是說。

      [記者手記]另一種“在商言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管是五年失言修建兩橋,還是“三長”電力違約“爛尾”,汕頭歷任領導實際初衷都想與華人首富李嘉誠好來好往,但卻終究無法善始善終。個中原因值得推敲。

      按現在的眼光來看,除了汕頭大學與建設中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之外,李嘉誠在汕頭的每一筆投資,其實都具有投資的意味。辦電廠拿政府都負擔不了的高額固定收益,建橋修路具有長遠的投資回報,在商言商,賺錢無可厚非,兩者皆是互利互惠。

      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來看,八九十年代亟需基建能源建設,國家、銀行基本均無投入,地方政府也財力不足,要搞交通能源等基本建設,外商投資是唯一的救世主。一定程度上,資本主義亦曾貢獻出莫大功勞。

      李嘉誠曾美其名曰,不在潮汕地區投資,是不想賺家鄉人的錢。對于能在全球騰挪資產的李超人來說,錢投在哪里不是賺錢,但在故鄉投資,則有更多的利益需要平衡,更多的關系需要顧慮,環境自然也更錯綜復雜。

      捐一分錢理所當然,賺一分錢虎視眈眈,李嘉誠可以是商人,可以是善人,但不一定非得是圣人。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 [編輯:劉芮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